糟羹的由来

糟羹的由来

糟羹的由来


在大唐初年,台州临海还是一个小渔村,当时总是遭到海盗的抢劫骚扰 。当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发动兵士筑城防盗 。开工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闹元宵,海盗就乘机而入 。尉迟恭闻报,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加紧筑城 。百姓为感谢士兵,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 。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不久就筑好了城墙 。从此,元宵“糟羹”的习俗就这样世代沿袭着 。
关于羹的故事
十五是元宵节,但是我们浙江台州临海却是十四过元宵 。元宵节大家要吃汤圆之类的,我们却要吃糟羹 。
糟羹分为甜羹、咸羹,通常在年十四家家户户必吃此羹 。咸羹主要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 。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干、小汤圆等制成 。老临海人吃羹一般不用调羹,用的是筷子,更绝的是手捧一碗糟羹蹲于家门口不用筷子不用调羹,顺着碗沿,转一圈,一口下来,一碗糟羹已入腹内 。

糟羹的由来一种说法是:
《临海县志》中都说:“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 。
唐朝初年,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杀抢掠 。当时刺史尉迟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 。开工时,正是正月十四,民间照例要闹元宵 。海盗趁机在台州湾登陆 。尉迟刺史得知,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 。当晚,雪风交加,造城进度不快 。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什么夜点去慰劳筑城的兵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 。可尉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的 。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 。果然,兵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进度大大加快 。
第二种说法是: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
第三种说法:
明代状元秦鸣雷,做得高官,其母信佛,逢初一十五吃斋 。秦鸣雷是个孝子,不忍母亲空度佳节,于是将临海的元宵节提前至十四,从此母亲得以过节 。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
第四种说法:
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
第五种说法:
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
传说归传说 。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 。
山粉糊的由来简介
山粉糊又叫糟羹 。山粉即是番薯粉 。
相传唐朝初年,台州刺史尉迟敬德发动兵士修城防盗 。修城大难,修完已是正月半 。又逢大雪,民工返乡,乡中竟无好吃之物犒劳亲人 。亏得有聪明人将家中所有吃食拌以薯粉共煮,御寒充饥,味道竟是大佳 。人相效仿,流传至今 。这个版本,仅见于方志 。
又传戚继光戚大将军于台州大败倭寇,时也恰逢元宵,本是双喜临门 。无奈吃食已被小日本掠空,大概连做一顿元宵都不够本的 。于是大将军无以劳军老百姓无以过节,就这样又欢喜又无奈 。但大将军毕竟是大将军,灵机一动将残留的乱七八糟一锅煮了,其中就有小日本瞧不上眼的番薯粉 。天可怜见,居然是好味道!于是大军山呼海吃,百姓奔走相告 。因取乱七八糟之物,故名曰糟羹 。当年老戚在江南平荡倭寇,端的是英勇神武,才华横溢,则则让人叹服,只这名字让人叹气,什么不好取偏取作糟羹!现很多地方早就不叫糟羹,改称糊 。糊者和也 。家和万事兴 。
山粉糊的由来简介
山粉糊一般指糟羹,大唐初年,临海还是一个小渔村,总是遭到海盗的抢劫骚扰 。当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发动兵士筑城防盗 。开工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闹元宵,海盗就乘机而入 。

尉迟恭闻报,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加紧筑城 。入夜了,风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怎么才能表达大家内心的感谢呢?有的提议送酒菜去,好让士兵御寒,但是刺史大人严令士兵不许喝酒,怎么办好呢 。

有个老汉想出了个两全的好方法: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 。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不久就筑好了城墙 。从此,元宵就“糟羹”的习俗就这样世代沿袭着 。


糟羹的由来






扩展资料:

山粉糊的其他由来传说

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 。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 。

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 。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好呢?一个聪明的农民就想出了一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 。

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 。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 。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临海为古时台州府所在地)就保留了十四夜吃糟羹的习俗 。这些都写进了三门县志,是有据可查的事情 。


【糟羹的由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