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字的由来,果丹皮的由来

纸字的由来

纸字的由来,果丹皮的由来


“纸”字最早见于秦简 。“纸”字本义是指漂洗丝絮时附着于漂器上的絮渣;后指以丝为原料的缣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 , 也引申成量词 。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 其中缣帛者谓之纸 。”又“(蔡)伦乃造意 ,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是后代纸的源头 。
果丹皮的由来【纸字的由来,果丹皮的由来】果丹皮名字由来:
在古代相传名医李时珍邻居家的孩子患了重症消化不良症 , 面容消瘦 , 腹大如鼓 , 孩子在偶然采食了山上的新鲜山楂后 , 疾病竟霍然而愈 。所以 , 历代医家都以山楂为消导要药 , 认为它能消食积肉积 。临床证明:小儿患消化不良症 , 吃些山楂水或山楂食品 , 可帮助消化 , 并能开胃助餐;慢性胃炎病人 , 平素胃酸偏少 , 食后腹胀 , 如在饭后嚼食几粒鲜山楂 , 对消食除胀很有灵验 。一位年近百岁的长寿老人 , 每次饭后总要吃一、二粒山楂 , 几十年来从未得过消化不良 。
清代有一名宫廷作家叫高士奇 , 曾参加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的远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 高在随康熙去宁夏督师途中 , 写过一首名为《果子单》的七言诗 , 诗中说:“绀红透骨油拳薄 , 滑腻轻碓粉蜡匀 。草罢军书还灭迹 , 嘴来枯思顿生津 。”高士奇在“果子单”下自注道“山楂 , 煮浆为之 , 状如纸薄 , 匀净 , 可卷舒 。色绀红 , 故名果子单 。味甘酸 , 止渴 。”可见 , 所谓“果子单”就是现在的“果丹皮” 。差别在于今日的果丹皮 , 没有清代的“果子单”那么薄 。因为从诗中的描写可证明 , 诗中的“油拳”、“粉蜡” , 均是唐宋的纸名 , 用以形容“果子单”其薄如纸 。诗中后二句说 , “果子单”可用来写军书 , 用毕可吃掉 , 既不致泄密 , 又可以止渴 。当时 , 对于在缺少水源的沙漠上行军的人来说 , 这比“望梅止渴”更有现实意义 。至于“果子单”上的墨迹 , 不仅无害 , 而且还有妙用 , 因为墨本身就是一味药 。
纸的由来过程图片纸的来历简单简介
1、纸来源于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 最早的纸出现在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 , 那时的纸很粗糙 , 且造价昂贵 , 不被广泛应用 。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
3、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 , 增加造纸的原料 , 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 , 制造了一种既轻便 , 又经济的纸张 。
纸的由来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造纸的过程)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6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灞桥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 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附: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 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