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字的由来,关于名字性质的由来( 二 )


关于名字的由来,关于名字性质的由来



然后随着成员的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开始分化,由相近血缘的男子带领出去成立另一部落,为了区分同父后代的不同群体,于是称之为“某某氏”,“氏”的字意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诸如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 。
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划分更细,尤其是周朝,由于周天子大量分封诸侯,各诸侯依据宗法制度又进行详细划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会产生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根据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于是,氏开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区别 。正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诸如周是姬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 。
关于名字的由来,关于名字性质的由来



而纵观周朝姓氏,姓延续上古时期的传统,并未发生变化,以表示血脉传承,然而氏却不断变化 。氏不但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标志,还有别贵贱的功能 。诸如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并且根据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杀之后,其子逃到齐国,地位大不如前,就改为“王孙”氏了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所谓的“礼崩乐坏”),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 。如《左传·昭公·昭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羊舌肸说:“晋之公族尽矣 。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 。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 。可以看出当时姓氏已经非常繁杂 。
关于名字的由来,关于名字性质的由来



秦朝统一后,姓氏逐渐合并统一,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 。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和秦汉时期没有太多改变 。
谈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 。姓氏是个人的家族血脉符号,与他人共享;名字则代表个人的本身符号,个人独享;并且名和字来历也不相同 。在古代,人生下来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后才有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女子许嫁,笄而字 。”,意思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后人们称呼只呼字不称名,以示尊重 。然而在父亲和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只能称呼名不能尊称字 。
关于名字的由来,关于名字性质的由来



并且古人的字,并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贵族身份或者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有 。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读书识字并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学习,一直到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后,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那以后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名,还都有了自己的字 。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一般来说,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或解释,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 。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识分子还给自己取号,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抱负;也有别人赠与的绰号,还有的去世后被“谥号”,后人为了尊称,便以号来称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