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怎样评论苏东坡的

李清照是怎样评论苏东坡的

李清照是怎样评论苏东坡的


李清照相当反对以诗为词,特别将著眼点放在音律上面 。因为词律较严而诗律较宽,拿作诗的音律填词,自然有许多地方“不可歌”了 。而苏轼词,后人多以豪放称之,以其足为后世效法 。王灼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其高处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碧鸡漫志》卷二) 就是因为苏轼才气太高,词曲的规范无法限制住他的思想,造成他不喜剪裁文句以就音律,加上他诗化了的词风,所以尽管李清照盛赞他“学际天人”,在李清照极注重声律的标准
李清照是怎样以知音身份指出苏轼等十六人的弊病的?此句不妥!
首先,不止十六人!
其次,知音二字应当加上一个“引号”才算精准 。
知,解释是懂得 。
音,延伸为音律 。
知音,就是从音律的角度上 。
这个所谓的弊病之说源于李清照的《词论》,这是一篇里程碑似的散文,因为在这篇文章之后,词,终于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并且和诗并肩站在一起 。
而这十六人,基本上都在音律这个领域之内或多或少值得“批评”,是的,被李清照批评也得有资格,甚至可以解释为一种荣耀,辟如其余诸子,连被他批评的资格都没有 。
文章开头就以大唐天宝年间李八郎的魅力故事做为开端,强调音律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由于李八郎是歌唱宗师,所以他唱的诗应当是词 。唱到“众皆泣下”便是音律之美的最好凭证 。
然后李清照笔锋一转,说中唐之后郑卫之声日炽,恐怕连李商隐和杜牧都批评了进去,因为他们写的许多诗词确实在哀艳,不仅是李商隐和杜牧,晚唐以温韦为代表的花间词,还有牛希济,李列,鹿虔扆,皇甫松,牛峤,毛文锡,欧阳炯等数人!
李清照一个没放过!
笔锋再转,就到了李煜父子,称赞他们“语”“奇”,但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就是说词写得没有气势,没有锋芒,过于哀婉,与帝王身份不附 。
皇帝有什么鸟不起,论起词来,照样不入李易安的法眼 。
接下来就是柳永,李清照对他的评价是音律极佳,但用辞不雅,并且境界不高(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柳永用辞不雅是有原因的,境界不高也是为生活所适,毕竟那首《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可是仍然没有用,李清照嫌其没有骨气!
在骨气方面,李清照有资格批评任何人!因为遍观整个两宋,论傲骨李清照可以排在第一 。
接下来又批评了张先,宋祁,宋痒,沈公述,元绛,晁次等人,说他们虽然经常有妙语,但是整篇质量不高,不能称之为名家 。潜台词就是创作力不及 。
接下来就客气了许多,说到欧阳修,东坡,一方面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才华,另一方面便批评他们创作词时不认真,不当回事,态度不严谨 。把他们创作的词称之为不加修辞的诗 。(这里面涉及到诗和词的内容和技巧上的区别,是另话)
李清照引出了词的不同之处,即对于音律的苛刻和精研必须到位(所以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按照词谱填下来就是词了)
接下来又拿王安石,曾巩开涮了一回,形容他们写得好笑!具体好笑在哪里,小可浅薄,也不知道 。但肯定是音律上出了大问题,毕竟是前辈总得留点面子不是 。
文章最后,李清照批评了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山谷四人,说他们懂得词中三味,仅仅是三味而已 。或者铺陈不足,或者出处不精,或者缺乏实际,或者美玉有暇,总之,不够尽善尽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