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 武汉治疗焦虑京军专心

“只要我们保持通话 , 市民们就觉得还有希望”!在武汉市疾控中心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娘子军”——武汉市12320卫生热线 , 她们只有13个人 , 却正是这13个人将健康咨询遍及武汉三镇 , 将爱与温暖传到千家万户 。
自这次疫情发生以来 , 她们每天的通话量较之从前翻了几番 , 平均每天2000余个电话会从武汉市的千家万户涌到这里 , 等待接听和处理 。23号封城以后 , 更出现了一个接线员一天要接140多个电话的“第一次” , 这让目前留守武汉的8名话务员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巨大压力 。
“有很多市民 , 可能是太害怕了 , 会把对病毒的恐惧、对未来的焦虑、对家人的担忧一股脑儿都倒给我们 , 会骂我们……”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 , 有时一个电话要持续三四十分钟 , 而且接线员还要一直保持亲切友善的态度 , 不仅工作超负荷 , 许多接线员的心理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 几乎每天都会哭上一场 。
但即使是这样 , 12320的姑娘们还是选择默默克服一切困难 , 坚定信念做好本职 。她们的想法很朴实:不做点什么 , 心里过不去 。

武汉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 武汉治疗焦虑京军专心

文章插图
图为12320工作场景
妈妈 , 我想你了 , 快回家
已经连续在岗一个月的曹茜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回家了 , 家住蔡甸的她在公共交通停运以后就无法回家 , 在单位连轴转的她便主动帮其他暂时无法赶回武汉的同事代班 。4岁的女儿很想妈妈 , 总是用爸爸的手机给妈妈发视频 , 但视频一接通 , 女儿就开始哭 , 这让曹茜很是揪心 , “怕她哭 , 我已经三天没有联系家里了 , 只是让老公给我发几张女儿的照片 , 我也很想女儿 , 但是这边热线又一刻都离不了人” , 曹茜有些哽咽 。可是电话响起 , 曹茜又连忙抹去眼泪 , 用饱满的声音接通电话 。
武汉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 武汉治疗焦虑京军专心

文章插图
图为曹茜工作时
再难 , 我也要来上班
话务员甘芳芳家住在武昌 , 在公共交通停运后 , 她就开始自己开车上下班 。“芳芳是路痴 , 她自己开车来上班 , 我没听错吧” , 同事们得知 , 平时几乎从不开车的甘芳芳现在自己开车出行 , 都觉得意外 。可是甘芳芳却说 , “再难 , 我也要来上班”!由于交通管制 , 甘芳芳只能绕路开到单位 , 每次都需花费近1个小时 , 但是她从来没有因此迟到 , 总是提前到岗 , 尽量多承担一些工作量 。
请尽量给我安排夜班
“排班的时候请尽量给我安排夜班” , 刘倩的话令班长曹茜心疼不已 。从12月31号以来 , 剧增的电话量给了刘倩的老毛病“支气管炎”可乘之机 , 她每接一次电话就会剧烈咳嗽 , 需要频繁喝水和休息才能缓解 , 同事们关心她 , 说让嗓子休息一下 , 她也总是淡淡地说一句“我没事”就继续接电话 , 她心里明白 , 每一次电话声响 , 背后都有一个焦急的家庭等着她的帮助 。就这样拖了几天 , 实在是扛不住了 , 刘倩才跟班长说明原由 , 她需要去医院打针 。而为了不耽误工作 , 刘倩选择了白天打针 , 晚上来上夜班 , 这才有了她请求多排夜班的一幕 。
武汉 , 我回来了
远在省外的徐晨璐的内心也满是煎熬 。1月31日是徐晨璐的夜班 , 但由于疫情突发 , 她现在还远在安徽六安老家 , 在武汉封城之前 , 徐晨璐刚回到老家 , 她已经太久没看到自己的孩子了 。“去还是留?”、“怎么去?”这是萦绕在徐晨璐脑海里几天的难题 。一边是武汉形势严峻的疫情 , 一边是自己才刚刚两岁的孩子 , 徐晨璐心里有一丝犹豫 。但随着工作群里姐妹们一条条紧急工作动态的闪动 , 徐晨璐心里有了主意:她要开车回武汉 。30日中午 , 告别亲人 , 她从六安老家出发了 , “我明天夜班 ,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到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