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桃花源记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派诗人 。他的《饮酒-其五》与《桃花源记》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桃花源记》不但文笔绝佳,更是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隐于世间并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而在文末“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南阳刘子骥亦未寻得,似乎意在阐明判定“世外桃源”并非实有,乃陶渊明为借景抒情而虚构的人间仙境 。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桃花源记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上图_ 《桃花源记》 意境图
创作背景
想要了解“世外桃源”是否存在,先得了解一下《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
陶渊明虽为东晋末期人士,但《桃花源记》文中的时间为东晋初期 。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是,南方以司马氏后裔与士族门阀(特别是迁居南方的北方士族),共同建立的偏安政权——东晋 。尽管东晋政权内部暗流涌动,但是总归还算是和平 。而北方此时正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水深火热,颠沛流离 。
当时北方人民,尤其是汉族平民,几乎是生活在居无定所的状态之中 。据史料记载,“五胡”期间,几乎每一个民族的统治者上台之后,都要搞一次人口大迁徙 。这种大迁徙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前朝少数民族人口,打击前朝势力,而一方面又迫使汉族贫民阶层,成为巩固新政权稳定的奴隶 。而在这被迫迁徙的途中,实际情况是死者枕籍,惨绝人寰 。由于饥寒交迫,人们而为了生存而竞相残杀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能够活下来的仅有十之二三 。
生活在这般动荡的时代,能够安身立命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最高诉求 。当政权朝廷不能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时,民间只能自发团结以求自保 。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桃花源记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上图_ 东晋时期形势图
筑坞自保
为了避免战乱和被迫迁徙而颠沛流离,民间百姓自发组织筑坞而求自保 。
何为“坞”?《说文》解释为:坞,小障也 。一曰:庳城也 。实际上就是用于防御的堡垒,类似于欧洲的城堡,但作用却比城堡重要得多,尤其是在西晋末期 。
西晋末年,人们为了相对安定的生活,自发团结以建筑“坞”而力求自保 。但要以“坞”这种形式完成自保,前提至少得够满足三个条件:
1. 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劳作生产需求,所以依水而筑的“坞”有很多,其中《水经注》中《洛水篇》记载,沿洛水而筑的“坞”就有十几个之多 。
2. 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3. 还要有一个精明强干的灵魂人物作为领导者 。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桃花源记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


上图_ 东晋的文人雅士
民间自发组织起来抗拒被迫迁徙,当权者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派遣军队而伐之是必然 。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成为抵御兵豕之灾的先决条件 。甚至,若要不轻易被发现,最好能够藏匿于隐蔽之处 。所以有水源,且具备耕作条件的山林,成为筑坞避难的绝佳之地 。此外,没有一个懂兵法又有号召力的“主心骨”式人物存在,当危机来临之时,慌乱中也很难达到自保的目的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条件如此苛刻,真实历史上果真有这样的成功避难之坞吗?《晋书》之中就有这样能够做到自保之“坞”的记载,而且不止一处 。
《晋书-孝友传-庾衮传》中就提及:张泓等肆掠于阳翟,(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 。从这一小段中记载可知,这个“坞”建筑在禹山上,符合地利条件 。而且这种民间自发自保组织,通常是以同乡宗族,也团结其他姓氏(可能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符合人和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