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和贬低都是不智之举,业内提出“AI科学观”( 二 )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在有训练数据、有逻辑规律可循的场合,比如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呼叫中心等,机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可以达到一流专家水平,超过90%的普通专业人士 。
“但是对于没有先验知识的艺术创造,或者哪怕是常识的推理,机器还不到6岁儿童水平 。 ”刘庆峰说,在这一领域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 。
与其抵触不如拥抱
刘庆峰不否认,未来人工智能的确会替代大量现有岗位 。
“只要在有数据、有规律可循的领域,机器代替50%或77%的人工岗位,根本不用等到2045年,未来十年之内或将变成现实 。 ”刘庆峰说 。
这或许是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存在抵触心理的重要原因 。 但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无数新的岗位 。 正如汽车的出现,使马车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汽车司机岗位一样 。
“机器不会取代人,未来被取代的是什么?一定是使用了人工智能和使用了机器的从业者取代掉以前传统的从业者 。 ”王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说 。
在刘庆峰看来,大势不可阻挡,只有顺应时代,用好人工智能才是当前的明智之举 。 他举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案例:英国议会在1865年通过《机动车法案》,其中一项要求就是汽车时速不能超过4英里 。 这部法案使汽车的速度等同于马车,扼杀了英国在当年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随后汽车工业在美国迅速崛起 。 1895年,英国终于废除了这项法案 。
“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类 。 ”刘庆峰认为,人机耦合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伦理和人文发展的需要 。
【神化和贬低都是不智之举,业内提出“AI科学观”】人机耦合或人机协同似乎正在成为业内的共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厚强也在2018首届世界声博会上提出,产业对人工智能有迫切的应用需求,人机耦合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 。 美国斯坦福大学则在近日启动了“以人为本人工智能项目” 。
“我们不能让机器完全代替人,而要让每个人都站在人工智能的平台之上享受人工智能 。 ”刘庆峰举例说,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同传助手可以帮助同传译员提升口译信息的完整度,减少工作压力 。
谈到如何减少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误解,胡郁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现在已经有大学甚至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他自己也曾在网络上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 “只有当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