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难忘——蒙克的《呐喊》 呐喊 油画

呐喊 油画(一见难忘——蒙克的《呐喊》)
这张脸的知名度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极度简略,看不出性别和年龄,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一见难忘 。

一见难忘——蒙克的《呐喊》 呐喊 油画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3年,油画,91cm73.5cm奥斯陆国立美术馆(挪威)
它在120多年前就能够这样表现不安和恐惧,令人不得不感到惊讶,而且至今丝毫没有褪色,一直在电影和滑稽模仿作品等各种各样的场合中被引用 。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面……
这是哪里呢?
中间带蓝色的流线型图案是河,一座木桥架在河上 。
乍一看是这样的感觉,但好像又不对,因为在更远的空间里浮着两艘船,那里可能是湖,可能是海湾,还可能是峡湾(因为蒙克在挪威出生和长大) 。
即使画家没有注意透视关系,但从船的大小来看,人物所在的位置比桥要高得多,可能是在高处带栏杆的散步道上 。
事实上,奥斯陆郊外有一座被称为“呐喊的舞台之地”的山岗 。
蒙克有恐高症,眼前展开的这幅全景立体画一定引起了他的不安 。
画面左下角用淡淡的字迹写着蒙克的签名和创作年份“1893”,上部也有难以辨认的铅笔字——“只有脑子不正常的人才能画出这种画”,但是后者并不是蒙克的笔迹(那又是谁写的呢?) 。
画中有三个人 。走在主人公身后的两个人个子很高,打破了倾斜的构图 。这两个人和栏杆都是用直线来描绘的,令背景的曲线摇晃得更加厉害,加强了效果 。
坚固的现实世界,和位于其外侧的、逐渐溶解的奇异世界形成对比 。主人公虽然暂时还置身于这边的世界,却已经从内部开始扭曲,眼看就要被那边吸进去 。
关于这幅作品,蒙克这样叙述道: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 。这恐怖的景象令我停下了脚步,“我听到一声响彻大自然的巨大的呐喊声,无休无止” 。
画中的主体人物拼命地捂住耳朵,是不想听到这呐喊声 。
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拒绝外界,应该会把眼睛和嘴巴都闭上才对吧 。但是画中的人物双眼睁得滚圆,鼻孔大大地张开,嘴巴也张得大大的,以至于两颊都瘪了进去,这是因为与大自然的呐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也不断地发出听不见的尖叫 。
也或许,响彻大自然的那个声音本身,就是主人公自己不知不觉间发出的恐怖的呐喊声 。
红色的天空、大海、大地,都随着这呐喊声扭曲再扭曲,起伏再起伏,流淌,飞白,蜿蜿蜒蜒,直逼我们的肉体和精神 。
现代人特有的“存在的不安”像潮水一般涌向观者 。它的表现是那么的恰当巧妙,又令人难以忍受,不愿正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做一些“呐喊人偶”之类的东西,一笑置之 。
我们常用的表情:,就是从全世界都认识的人家蒙克的《呐喊》抄袭演变过来的 。
一见难忘——蒙克的《呐喊》 呐喊 油画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5年,石版画,35cm25.2cm柏林国立版画素描馆(德国)
很多受欢迎的作品都会有多个版本 。《呐喊》也有四幅(石版画不计其数) 。
一见难忘——蒙克的《呐喊》 呐喊 油画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3年,蜡笔,74cm56cm蒙克美术馆(挪威)
第一幅油画(被盗)创作于1893年,同年蒙克用蜡笔创作了第二幅 。第三幅是创作于1895年的粉彩画,最后一幅是创作于1910年的蛋彩画(被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