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当今世界, 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 。 在这种趋势下, 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 甚至面临存亡挑战 。 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
据报道, 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 。 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 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 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 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 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 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 。 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 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 。 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 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 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 。 从这个意义上讲, 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 更令文化生生不息 。 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 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 。 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 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 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 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 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 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 。 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 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
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 但“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 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 。 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 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 。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9月发布《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 未来15年, 人工智能长足大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 。 在这些方面, 向后看, 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 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 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 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 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 。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 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 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
“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 “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 。 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相融合, 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 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29日 17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