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猪绝不是大材小用


AI养猪绝不是大材小用



基于大数据分析进食情况 , 智能设备可实现精准饲喂;电子耳标快速检测畜禽身体状况;环境检测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这些控制系统都可集成到一个手机中 , 让养殖场管理者及时获取异常信息 , 实现远程精准控制 , 并根据监测结果 , 控制相关设备 。
在9月5日开幕的第十八届(2020)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上 , 养殖“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 能根据母猪、仔猪、保育猪、肥育猪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品种特性自动精准饲喂;电子测温耳标能快速检测猪的身体状况;根据舍内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系统可自动报警 , 并远程打开风机调节参数……很多传统养猪场正在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的速度 , 畜禽养殖不但变得越来越有科技感 , 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
“养殖业劳动强度大 , 工作场所环境相对恶劣 , 甚至还会有臭气和异味 。 当前 , 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 年轻人并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 , 加上人工成本不断提高 , 因此智能化养猪是未来规模猪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 ”9月20日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熊本海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说 。
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饲喂
饲料成本占猪场养殖成本的60%—70% , 饲料的采食状态与猪的体重、健康状态等息息相关 。 比如怀孕母猪需要从日粮中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 , 用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 , 为哺乳期储备部分营养;哺乳母猪要保证最大采食量而不过量 , 保证良好体况及良好的母乳 , 进而缩短发情间隔 。
熊本海说 ,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算法 , 研究人员构建了猪在各种阶段的采食量预测模型 , 实现了猪对饲料养分需求的动态化、精准化分析 。 通过集成无线射频识别(RFID)、采食行为感知、饲料下料精准控制技术和设备 , 并与采食量模型联动 , 研制了妊娠母猪饲喂个性化智能控制系统 , 做到了为每头母猪提供定制化的饲喂方案 。
据介绍 , 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 , 通过RFID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 , 可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 。 如今 , 在智能养猪产业中该技术被大量使用 , 主要用于进行个体识别 。
实践验证表明 , 通过妊娠母猪精准饲喂智能控制系统 , 母猪进食后剩余饲料比例小于1% , 一次完成采食量比大于95% , 大幅提高了进食效率 。
“一台精准饲喂智能机器 , 能饲喂40头猪 。 为避免多猪抢食, 一般是让猪轮流进入智能机器进食 。 但猪毕竟是活的 , 有的猪吃完后并不会迅速离开 , 后面的猪就无法进入 , 降低了猪群的进食效率 。 ”熊本海说 , 通过把人工智能技术和猪的习性结合起来 , 利用视觉认知、自由采食及采食量自动记录系统 , 智能控制系统能主动分析 , 一旦判断该猪已经达到预定的进食量而属于误闯入 , 进食槽的门就会自动打开 , 让后猪进入 , 把前猪拱出 , 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
在哺乳猪饲喂站 , 一群出生不到21天的小猪正围成一圈吃奶 。 一天采食6次 , 不但能促进哺乳母猪采食量的最大化 , 而且还能使其给仔猪提供充足的奶水 , 保障仔猪体重和免疫力 , 把仔猪哺乳期从28天缩短到21天 , 让仔猪提早断奶时体重符合要求 , 还可使繁殖母猪经短暂调整后进入下一个发情期及生产周期 , 最终提升母猪的生产力 。 “根据每一头猪的不同生理或生长节点情况 , 通过日粮采食量的动态预测模型 , 智能决策每只猪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的营养控制措施 , 是选择控制性饲喂、促进进食措施还是自由采食 , 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养猪生产造成的影响 。 而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饲料浪费 , 实现猪的最大生产潜力 , 降低猪场生产成本 。 ”熊本海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