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让AI做你的眼睛( 二 )


“显然,这些解释不能对照片进行全面描述,但在没有人工帮助的前提下确实能填补某些空白,视障人士仅需点击阅读器来描述,而无须他人来做解释 。 ”谭茗洲说 。
瑞士eyra公司专门为视障人士研发了一种助读设备 。 据介绍,这个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挂在耳朵上面的骨传导耳机及其上面的高清摄像头,还有AI处理器 。 AI处理器可以将文本转化成有声小说,当然也不用担心噪音干扰的问题,因为是骨传导,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噪音干扰,给视障人士的生活带来便利 。
今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世界最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会上,一款智能手机可以通过语音讲述周围的世界,赋予视障人士和弱视用户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 该应用还可适配智能眼镜,可将用户的智能手机摄像头变成用户的眼睛 。 据介绍,其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摄像头指向的视觉信息,包括食品包装、海报和显示屏,比如超市的商品信息、车站的显示投屏、街边的海报 。 此外,还可以识别记录亲朋好友的面孔,用户可以用其扫描和寻找周围的人和事 。
三方面发力,释放科技的人文关怀
据美国劳工部和美国盲人联盟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视障人士可以顺利就业的职业达147种 。 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想改变视障人士的就业现状,教育是关键一步,特殊教育也需科技化 。
目前,很多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解决方案,正凸显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多样化和人性化 。 那么,如何加速人工智能产品的突破性运用,让冰冷科技释放出人文关怀?
谭茗洲指出,这需要三方面发力 。 首先要培育创新生态 。 “在2017年德勤全国创新精英挑战赛总决赛上,一支四川大学在校学生团队研发的一款视障人士Kindle阅读器获奖 。 ”谭茗洲说,我们应该激励更多像这样为视障人士创新的技术成果,不让其沉睡,尽早转化成真正让视障人士受益的产品,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 。
此外,要解决算力和成本之间的矛盾 。 谭茗洲介绍,机器学习训练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操作中会出现时间上的延迟与信息隐私的安全隐患,这就要将AI算法中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完成 。 而要满足终端AI推理运算的实时、可用性需求,就要在本地处理大量的数据,但若在终端本身部署高性能的AI芯片,从成本控制上来看不大现实,在实体场景中部署足够多的边缘AI更具一定可行性 。
边缘计算可看作是5G AI 云计算的绝佳辅助——“神经末梢” 。 比如AI导盲杖要实现实时交互与判断,看到红绿灯变绿,能够自动判断出“可通行”的状态 。 运用边缘计算就不必将路灯信息上传到云端,经云服务器层层判断才发出行走的提醒 。 这无疑大大减少延迟带来的行进风险,也降低云端计算的超负荷 。
最后,还需要等待产业环境的全面成熟:基础设施的完善,软硬件基本到位,这样可在终端设备上更好运行深度学习算法 。 “加强5G智能网络建设,保障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的每一个节点高效可靠利用 。 ”谭茗洲指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