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边界何在?


人脸识别,边界何在?



属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识别 , 几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成为人工智能最热门的风口之一——刷脸支付、刷脸取快递、刷脸安检、刷脸入住酒店……“靠脸走遍天下”正在成为新技术带给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新常态” , 一个个新的应用场景被开发出来 。
因为不满动物园强制入园“刷脸” , 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 , 理由是“保护隐私” 。 围绕这起“人脸识别第一案” , 人们展开了对人脸识别技术边界的大讨论 。
如今 , 我们的脸成了钥匙、公交卡、身份证……来自国金证券行业研报显示:全球40%的人工智能企业都涉及计算机视觉 。 另有市场咨询公司预测 , 2019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的规模预计为32亿美元 , 到2024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9亿美元 , 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6% 。
但是 , 花海之下亦有荆棘 。 今年8月 , 人工智能换脸应用“ZAO”因违规收集人脸信息引发风险争议;今年9月 , 旷视科技因为几张演示教学监控人脸识别应用的PPT被骂上了微博热搜 。 全球范围内 , 争议同样存在 , 亚马逊的人脸识别门铃专利因涉嫌侵犯隐私遭到强烈抗议 , 微软则索性删除了自己最大的人脸识别数据库 。
在隐私、安全和便利三者的平衡上 , 人脸识别技术到底应当恪守怎样的“游戏规则”?
“不知不觉”的“识别”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对郭兵的回复颇有意思 , 动物园称 , 之前郭兵办理年卡时已经登记了真实姓名、电话、住址和身份证信息 , 甚至采集了指纹 , “为什么只有人脸识别算作侵犯隐私呢?”
【人脸识别,边界何在?】这实际上说出了公众对人脸识别的担忧之一 。 尽管都是生物识别手段 , 但指纹识别必须当事人主动配合 , 而人脸识别却可以“悄无声息”完成 。 一旦人脸信息被泄露或者滥用 , 就意味着个人合法权益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遭受侵害 。
一系列对人脸识别的争议正来自这个“不知不觉” 。 比如人脸识别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 此前 , 中国药科大学表示要试点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刷脸考勤 , 并对学生课堂听课情况全面监控 。 “这些应用的做法很类似 , 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用摄像头扫描一次学生的脸 , 采集和分析他们的姿势、表情 , 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随后回应称 , 要对人脸识别或者肢体识别的教育应用加以限制和规范 , 并希望“学校慎重使用” 。
那么 , 从法律上讲 , 人脸信息到底如何定义?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此解释说 , 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 , 人脸识别信息属于“直接可识别”到个人身份的信息 。 所以 , “人脸识别信息的性质并非知识产权的大数据 , 而是被依法纳入到隐私法范畴的个人敏感信息” 。
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 , 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大原则也正是与“不知不觉”相对应的“知情同意” 。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经营者必须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 事先经过消费者同意并告知其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后 , 才能采集人脸信息 。 ”朱巍则补充说:“用户应充分知情 , 并保障自己的选择权和退出权 。 此外 , 用户应享有删除权、更正权、控制权和注销权 , 这些基本权利是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前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