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计算公式 数伏是怎么计算( 二 )


一般情况下 , 夏至日在6月22日 , 可是一个回归年的周期大约为365天外加6小时左右 , 这样一来 , 夏至日就在6月22日前后有了波动 , 一般会在6月21日和6月23日之间波动 , 不管夏至日如何波动 , 下一年数伏的日期只能提前或滞后五天(遇到闰年则提前6天或滞后4天) , 所以数伏的日期推算虽然复杂一点 , 到还是相对稳定的 。下表给出了今后10年的属伏日期 。
年代 夏至日 数伏开始日 中伏天数 立秋日 末伏开始日
2005年 6月21日 7月15日 20天 8月7日 8月14日
2006年 6月21日 7月20日 10天 8月8日 8月9日
2007年 6月22日 7月15日 20天 8月8日 8月14日
2008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7日 8月8日
2009年 6月21日 7月14日 20天 8月7日 8月13日
2010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8日 8月8日
2011年 6月22日 7月14日 20天 8月8日 8月13日
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2013年 6月21日 7月13日 20天 8月7日 8月12日
【同比计算公式 数伏是怎么计算】2014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入伏从哪天算起一般情况下 , “冬至逢壬数九 , 夏至三庚入伏” 。
三庚 , 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 。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 , 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 , 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 壬、癸 , 地支的数字是12个 , 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 , 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 交叉配合60次 , 故称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 , 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 , 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 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 , 今年某一天庚日 , 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 ,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