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原因揭秘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郑和下西洋原因揭秘)

郑和下西洋原因揭秘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中国在清朝时走向闭关锁国,对海外的世界不闻不问,这并不代表在之前的时代一直是这种状况 。哥伦布、麦哲伦驾着帆船在茫茫大洋中颠簸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以前,早有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走过印度洋,满载着一船当时的奇珍异宝,到世界各地区展示大明的国威,这一壮举就是郑和下西洋 。这是一个辉煌时代的标志,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动人心魄的乐章 。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扬帆出海,经过福建后离开海岸线远行,到了今天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航行后,返回了当时的首都南京 。这次返航,随船带来了许多国家的使节来朝见中国皇帝,这使永乐皇帝非常高兴,给了各国使节很多赏赐,郑和也受到了奖赏 。
回来刚刚几个月,郑和就再次被派出使,从此以后欲罢不能,先后一共七次出使西洋,历时三十年之久 。郑和的船队历经风险,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西方航海家远航发现新大陆还早半个多世纪,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 。
郑和的航海船队如此之庞大,每一次都耗资巨大且又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同时还担负了很大风险,那么,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达到经济目的吗?
郑和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王朝最强大的时代 。明成祖朱棣夺得江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使得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事实上,以当时明朝的条件实力,想要获得丰富的经济回报,都会是无往而不胜的,明成祖并没有必要以此来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 。可见,明成祖并不是要用中国宝物来交换外国奇珍,以此开始中西方的贸易交流;也不是要用庞大的使团炫耀军威,到海外的各个地方开疆拓土 。尽管船队远航既可以满足明朝政府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也可以建立起西方国家对明朝的“朝贡贸易”体系,借此增加财政收入 。而且除了官方之外,普通的沿海缙绅百姓也从中大大受益 。但是,我们知道,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向来遵守祖训,坚持以农立国,从未把贸易收入视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别提主动地去拓展海外贸易市场了 。而且朝贡贸易中,中国本着大国的姿态,一向薄来厚往,认为明王朝以此增加财政收入,岂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那么,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代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
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谋反攻占了南京城后,却并没有找到侄子建文帝的尸体,为了安抚人心,他只好发布诏书,说建文帝已在皇宫大火中丧生 。但是,当时有传言说建文帝已经在战乱中逃生,流亡海外了 。夺得皇位之后的朱棣,终日惴惴不安,整天都在担心不知所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会从海外号召反对他的力量卷土重来夺回皇位,如果真是这样,那对他自己可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朱棣一直不断地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派往海外的就是郑和 。朱棣以拜访各国为名,派郑和多次下西洋,暗地里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防他东山再起,威胁自己的帝位 。所以说,他派郑和去远洋航行的目的,官方的说法是要宣扬天朝的国威,与世界各地建立友好关系,让世界各国钦羡明朝的实力,而实际上是派郑和去寻找在“靖难之役”中神秘失踪的建文帝 。近年来有的学者还考证说,郑和为了找寻建文帝,不但多次下西洋,还曾经三次东渡扶桑,到日本去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