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反对商鞅变法的目的 苏东坡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 "乌台诗案"是什么故事?
  • 苏轼的乌台诗案全过程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 苏轼的乌台诗案时怎么回事?
  • 什么事乌台诗案!!

北宋苏轼反对商鞅变法的目的 苏东坡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乌台诗案"是什么故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 。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且更因对待公主不礼貌,宠妾压妻 。被削除一切官爵 。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 。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平时与苏轼互相诗文唱和,引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们,在苏轼入狱其间,一个给他求情的都没有,反而是那些被保守派称之为“奸邪”、“小人”、“新进”的那些变法派大臣,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 。此真可谓是一目了然也 。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作者是想以此说明自己有桧树一样挺拔不屈的品格 。何、舒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这首诗有不臣之意 。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 。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营救的人不少 。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 。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 。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弥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曹太后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盖轼、辙也 。今杀之可乎?”
苏轼的乌台诗案全过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 。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 。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 。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 。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 。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 。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 。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