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梅州体验原始的小资生活


去梅州体验原始的小资生活



去梅州体验原始的小资生活
去梅州体验原始的小资生活
提起古镇游 ,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周庄、同里、凤凰、丽江 。 如果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出游 , 也许我不会知道广东也有那么多的古镇古村 。 这儿没有人工的开发与破坏 , 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让人们在青石板路上悠然地想到过往的岁月;村头的老榕树下 , 总有满脸皱纹刻画着沧桑的老人家抽着水烟 , 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
客家人有“中国吉卜赛人”之称 , 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是迁徙民族 , 也因为他们才华出色 , 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 。 而梅州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 正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 , 被誉为“客都” 。
茶香氤氲围龙屋
游梅州古城镇首站当是梅县 。 梅县始建于南朝 , 时称程乡县 。 县内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 , 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等14个少数民族 。 古县城名胜古迹甚多 , 名声在外的自是那别具一格的客家围龙屋 。
急着一赏听闻已久的围龙屋 , 在梅县县城稍作停留 , 我们便直奔朋友阿冬的外婆家所在地:铜琶下店 。
古村虽是镇中村 , 但环境仍很是怡人 , 开阔的视野极目处绿树环绕 , 碧田铺展 , 房舍置于田间 ,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围龙屋 。 目光穿过绿色田野 , 远远看到那宏伟建筑时 , 便忍不住惊叹客家人的勤劳和才华 , 更叹于他们的凝聚力 , 土木结构的庞然大物 , 不是一家一户的人力财力能建起的 。
从十余间连成一片的房间走进去 , 入口处的这些房子显然并非是居住的房舍 。 经过求证 , 这些房舍果然是过节时拜神祭祀的地方 。 穿过前厅 , 便是足可比拟一个小足球场的院落和半圆形的居住房舍了 。 院落很大 , 里面有古井晒场 , 甚至还种了荔枝树 。 虽仅一层 , 但空间颇高的住房是整体的建筑 , 连绵成半圆形 , 与前厅的房舍相连 , 便成了一个完整的椭圆 。
围龙屋外观围龙屋里大多数人家已经搬出去住进了现代高楼 , 所以有不少房舍是铁将军把门 。 好不容易窥得一家门户大开的 , 忍不住信步走了进去 , 纯朴的人家倒也没有阻拦 。 房间很深 , 竟约有10来米 , 主人将之隔成了一厅一房的结构 , 入门处不宽 , 越进却是越宽 , 这是因为围龙屋是半圆形建筑 , 里面的房间便成了扇形的缘故 。
绕屋一圈看得够了 , 我们一行人坐在院落里开始晒着太阳闲侃 , 阿冬告诉我们 , 根据老人家的讲述 , 围龙屋的兴建源于战乱 , 为防贼寇 , 围龙屋以前多背山而建 , 外围房舍多用作防御和祭祀 , 内围居祝院落修得极大 , 方便储放食物和日常用品 。 屋里的住户起初都是一个姓氏 , 后来渐杂 , 但仍如一家人般其乐融融 。
午饭在阿冬家吃 , 老人家烹煮了当地的特色菜红焖猪肉、梅菜肉、醋溜鱼 , 极之美味 , 吃得一行人赞不绝口 。
饭后阿冬做向导 , 带我们去了附近的元魁塔 。 该塔为明末吏部侍郎、翰林李士淳倡建 ,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动工 ,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建成 。 塔呈八角形 , 高42米 , 连地分8层 , 加塔尖葫芦顶共9层 , 顶用生铁铸成 , 塔内有螺旋式阶梯共154级 , 可通最高层 , 是“谋杀”胶卷的主要地方 。
圆圆方方土围楼
【去梅州体验原始的小资生活】离开梅县 , 我们直接开车去了大埔 , 看那儿的另一种客家建筑:土围楼 。
大埔古为百越之地 , 是广东著名的“华侨之乡 , 文化之乡 , 陶瓷之乡 , 名茶之乡” , 历史悠久 , 山清水秀 , 民风淳朴 , 因而被有心人称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 围楼 , 便坐落于大埔群山环抱、碧水围绕的古村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