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要看好时令


补中益气要看好时令



中医通常把补益类中药分为四类:即补气类中药、补血类中药、补阴类中药、补阳类中药 。 其中补气中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 。 补血类中药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桑葚、龙眼肉等 。 补阴类中药有: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黑芝麻等 。 补阳类中药有: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蛤蚧、杜仲、核桃肉等 。 那么, 如何使用这些补益类中药呢?中医上主要是依据病情和时令来选择 。
一、根据病情补益
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 最讲究辨证论治 。 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 用药治病如此, 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 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 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 辨证用药, 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 。
气虚:当出现困倦乏力、气短、不愿多讲话或讲话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稍加运动即大汗淋漓时, 即可判为气虚 。 这时就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 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 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成药或汤剂 。
血虚: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口唇与指甲盖色淡、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 。 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 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 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
阴虚:常见身体消瘦、头晕耳鸣、嘴唇殷红、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 。 即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 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
阳虚: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 。 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 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 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
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 而是有密切的联系 。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 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 。 如气虚不能生血, 血虚又会影响气弱;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 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 。 所以, 必须根据症情的具体变化, 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 。
二、按时令补益
中医所讲的“症”, 不但是讲明气血阴阳虚实的情况, 而且反映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 在一年当中, 由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 对人体形成了不同的环境, 中医认为春温、夏热、而暑湿盛, 秋凉而燥, 冬寒 。 因人的生理病理受这些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 因此, 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 或是在出现疾病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季节特点来使用补益类药物 。
【补中益气要看好时令】春季, 特别是遇到少雪温盛的异常气候时, 肝病多发, 此时便可应用一些滋阴养肝的药物, 如枸杞子、女贞子、杭菊花或菊花晶等 。 夏季人体出汗较多, 中医认为易伤津液和气, 故可常饮绿豆汤、藕粉、荷叶粥等, 既可养阴益气, 又可防暑降温 。 另外, 夏季温度较高, 如逢多雨也会使湿度大大增加, 这样利于细菌的繁殖, 所以, 夏季又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宜时常服用藿香正气水(丸), 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秋季天气转凉, 气候干燥, 人体开始处于收缩的状态, 这个季节常常会引起一些老年人咳嗽或咽喉痛, 这时就可以服用一些生津润燥的药物, 如银耳冰糖煎服, 或再加些川贝效果更佳, 还可服食百合粥、秋梨膏等 。 冬季天气寒冷, 为了抗寒保温越冬, 人体处于准备贮藏能量的阶段, 此时予以适当的进补, 增加体内的精血、元气, 既可防寒抗病, 又能为翌年春天打下一个良好的生长基础 。 可用人参、枸杞子、何首乌、杜仲、肉苁蓉、天麻、核桃仁等, 阴阳皆虚者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 脾气弱者可服用人参归脾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