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护航”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数据传输】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31日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返回青岛母港,科考队员在本航次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进行了维护升级,实现了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汪嘉宁说,科考队员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20套潜标进行了维护升级,包括更换电池、优化站位和加装北斗卫星通信模块等 。
由于北斗卫星一般应用于船舶和岛礁,通信模块大小和用电不受限制 。 而潜标容积非常小,只能靠电池供电,这就要求北斗卫星的通信模块不仅要小、省电,还要运行稳定 。 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门研发了适合潜标的北斗通信模块 。
“此外,潜标观测的海水温度、盐度、流速和流向等数据每隔一小时通过卫星传输回陆地实验室,数据量大 。 为此,我们又专门研发了多模块通信传输技术 。 ”汪嘉宁说,“就像是传输一部电影,我们把它分割成10份,用10台手机同时传输给一台电脑,传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 接到不同的数据包后,后台再合成为一部电影 。 ”
据了解,自使用北斗卫星以来,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实时数据传输非常稳定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表示,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用北斗卫星传输实时观测数据,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
本航次,科考队员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将实时传输观测数据的深度由3000米拓展至6000米 。
据了解,我国自主构建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目前拥有20套潜标、4套大型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设备等,已连续获取了这个区域5年的深海观测数据 。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获取的数据将服务于深海前沿研究、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预报等,特别是实时传输回的数据将提高气候和海洋环境预报精度 。
推荐阅读
- “制冷”超级计算机,他们竟然用温水
- “钓鱼邮件”会辨别 知道这些中招也不可怕
- 国产信息系统装上“大推力发动机”
- 医疗大数据 让临床医生心中有“数”
- 一“码”当先 中国式支付走向世界
- 深圳机场实现微信“无感支付”停车 智慧停车再升级
- 关注:“网络身份证”来了
- 提速降费已走过三载 盘点通信产业与用户的“得失”
- 提防新型网络盗窃 专家教你这样“防盗”
- “天河三号”首秀!超级计算机的CPU数量是最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