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1、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那你想知道黄河的形成原因吗?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黄河是怎么形成的吧 。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黄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 , 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 , 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 , 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 , 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 , 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 , 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
黄河的径流量
一、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 。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 。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 , 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 。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 , 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
二、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 , 1976年提出 , 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 。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 。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 , 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
三、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 降水量较少 , 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 ,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 , 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 , 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 , 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 , 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 , 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 , 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 。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 。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 。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 。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 。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
黄河洪水的特征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 。兰州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也有22天 , 实测洪峰流量一般为4000~6000立方米每秒 。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 。但是兰州以下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0~300毫米 , 汛期加水也很少 , 与兰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 , 加之宁蒙河套平原河道宽浅 , 河槽调蓄作用较强 , 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 , 虽然流域面积增加了16万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般可削减20%~25% 。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话愦ナ奔浔浠淮螅蟮碌嚼贾菰夹?.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 。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
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1933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 。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46年 , 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 。1981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7090立方米每秒 。据调查考证 , 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1904年 , 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600立方米每秒 。
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 , 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达300~500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2~3天,最长可达5~10天,暴雨面积一般为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 。如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碣镇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734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 。
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 , 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 。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 。
一次洪水历时 , 一般为2~5天,最长为3~10天,洪水过程线多为涨落迅猛的尖瘦型 。中游干流各站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5000~20000立方米每秒 。实测最大洪水,吴堡站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年)、龙门站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年)、三门峡站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年) 。龙门站的洪水主要来自吴堡以上 , 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 。三门峡站的洪水主要来自龙门以上 , 洪峰平均占74.2% , 洪量平均占75%~77% 。
龙门至潼关河段长128公里 , 河道宽达3~19公里 , 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 。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2、黄河流量黄河的平均流量为2571m³/s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最后流入渤海 。
黄河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 , 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3、长江,黄河的每秒流量是多少1、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 , 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 
2、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600亿立立方米/秒 。
黄河与长江的流量相差很大的原因:
1、长江主要是地域问题,长江流经中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 , 因而汇聚到长江的水就比较多 , 并且支流也多 。
2、黄河主要流经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少,主要靠青藏高原的冰山融水补给 。
扩展资料:
黄河径流量:
1、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 。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 , 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 。
2、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 , 1976年提出 , 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 。
3、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 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百度百科-长江
长江1998年在上游干流控制站宜昌水文站测得最大流量(63300m3/s),黄河在花园口水文站测得最大洪峰流量3260m3/s
长江平均13900m/s
黄河平均2000m/s
长江平均13800m/s
黄河平均1800m/s
长江13320m/s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4、黄河的年径流量是多少???黄河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的时空规律性初探(高治定 慕平 宋伟华)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5年8月12日 17:22来源:《黄河规划设计》2005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 近十多年来黄河上游径流量出现持续偏枯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 对影响径流的因素已有不少研究,但缺少从扩展的时空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本文初步分析了黄河上游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侧长江水系几条河流源区,不同年段径流变化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根据清代志桩资料恢复的1732年以来黄河上游年径流系列,探讨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长周期性 , 由此看,黄河上游近十多年径流变化尚属于区域性、长期变化规律的反映 。
[关键词] 径流量 黄河上游 长江上游源区 相关 周期
黄河上游系指内蒙古河口镇以上地区,但径流量的绝大部分来自兰州以上的地区 。兰州以上地区集水面积为22.25万km2 , 按其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又可分为青藏高原来水区(面积12.2万km2)和高原边坡来水区(10.05万km2),两区来水量分别占兰州的62%、38% 。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主要来源于吉迈~玛曲区间,该区间径流占唐乃亥的50.8% , 面积仅占33.6%;吉迈以上区间为源区,径流占唐乃亥的20%、面积占37%;玛曲~唐乃亥区间径流占唐乃亥的29.2%、面积占29.4% 。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横卧青藏高原东部,走向为西北西~东南东 , 大约在34°附近,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在山系南侧自西向东分别排列为长江正源通天河、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雅砻江支流鲜水河、长江支流大渡河源区支流绰斯甲河及足木足河 。这些河流除通天河基本以西东流向外,其它大致呈西北流向东南 。各河流源区控制性水文站分别为直门达、甘孜、道孚、绰斯甲及足木足水文站,集水面积分别为13.77万km2、3.29万km2、1.45万km2、1.48万km2和1.99万km2 。各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依次分别为125亿m3、85.7亿m3、44.8亿m3、58.5亿m3和74.5亿m3 。
上述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及长江正源和各支流源区平均海拔高程均在3 000m以上,靠近各河的源区高程多在4 200m~4 500m以上 。属青藏高原寒带半干旱、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 。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地下水及冰川融水 。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长江、黄河河源区年降水量均不足300mm,向东南增至700mm左右 。黄河唐乃亥~兰州区间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地带,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 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 。
1 黄河上游径流年际变化
表1是黄河上游各控制站及区间1960~2003年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表 。可见,各站或区间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出现年份并不完全一致 。反映各站年径流量变化幅度的特征指标Cv值及年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例,随面积增加而减小 。但从各区间看,还与湿润程度有关,吉迈以上吉~玛和玛~唐3区间集水面积相差不大,但以吉~玛区间较湿润,径流模数最大,年径流量变幅相对较小,年径流量Cv值最小 。
表2反映了近四十年来,各年代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点 。可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黄河上游处于水量偏多时期 , 七十年代水量持平,而九十年代水量明显偏少 。但就各区间看 , 各年代丰、枯变化还不完全一致 。如六十年代吉迈以上区间、七十年代吉~玛区间、八十年代唐~兰区间十年年径流量均值偏少,但同期其它区间均偏多 。从九十年代各区间偏少程度看 , 唐~兰区间偏少程度最大,而吉~玛区间,偏枯程度相对最小 。
为了进一步说明黄河上游近十多年来水量偏枯的情况 , 选择兰州站1990年以来水量最少的11年与兰州站持续11年枯水段1922~1932年径流量进行比较 。由表3可见,其平均偏枯程度接近11年持续枯水段情况 , 而最枯年份的2002年径流量偏枯程度尚不及最枯的1928年的偏枯程度 。
2 长江源区及其支流源区径流与黄河上游径流相关关系
利用天气图资料分析,夏季南亚高压脊线偏北和中心位置偏东 , 西太平洋高压偏强西伸,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有低压槽存在是位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北侧的黄河、长江源区夏季降水增多,径流增大的主要原因 。但是,上述区域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7个纬度 。因此,往往仅一山之隔的相邻流域径流年际变化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而相隔距离较远区域之间,则相应径流相关程度显著减小 。
由表4计算结果表明,从1960~1989年30年径流系列相关看 , 位置最西侧的通天河直门达站与最东侧的足木足站年径流量系列与黄河上游各站年径流相关系数较大,并且是相邻位置越近,相关系数越大;而位于这两条河流中间的雅砻江甘孜以上区域、鲜水河道孚以上区间,以及东侧的绰斯甲以上的绰斯甲河流域的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各站径流量相关性明显降低,特别是这3个流域中间的道孚以上区间与黄河各站相关系数最?。怀そ髡灸昃读髁坑牖坪由嫌胃髡灸昃读髁肯喙叵凳?nbsp;, 也均与兰州的相关系数最小 。
表4中还列出1960~2003年44年长江流域各站年径流与黄河各站同期年径流系列相关分析,可见虽然相关系数数值有些变动,但上述分析的基本特点均保持不变 。由此可见,虽然自1990年以来14年中,黄河上游径流出现持续偏枯的情况,但是从扩大至长江源区多条河流径流关系的变化看,其主要对应关系并未有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黄河上游近十多年来径流的年际变化是大区变化规律的部分反映 。
3 黄河上游径流的长周期变化分析
3.1 黄河上游1732~1918年径流系列插补延长方法
本次分析利用了黄河上游兰州站1732~2001年共270年径流系列进行分析 。其中,兰州站自1934年起有实测径流系列 。1919~1933年径流系列采用陕县实测径流插补成果,1732~1918年共183年则采用了王国安等人研究成果[1,2] 。这个插补系列基本上反映了兰州站年径流变化过程 。
3.2 黄河上游270年径流系列的可信度分析
(1)实测系列占全部系列的25% 。另外 , 5.6%系列由陕县实测系列插补,这两部分成果是可靠的 。
(2)利用青铜峡志桩资料及实测水位(涨水尺数)流量关系插补成果105年 , 占全部系列的39% 。这部分插补方法所依据的资料比较可靠,志桩所在地点系位于青铜峡峡谷近出口处,在水文站位置附近,断面稳定,利用实测12年水位与年径流量建立的相关关系显著 , 这部分成果可信度较高 。
(3)有陕县志桩资料年份是利用陕县与青铜峡流量相关,用陕县志桩资料作参数进行插补 。这样考虑了同期青铜峡~三门峡区间来水情况,故插补成果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成果较可信 。这部分成果共有52年,占全部的18.9% 。
(4)还有31年无志桩资料年份是利用旱涝等级 , 参照有实测径流资料期旱涝等级与径流关系取值 。这样定性上不会有出入,且这些年份在时间上为间断分布,对系列较长周期分析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这部分占11.5% 。
(5)用黄河兰州与黄河中游控制站三门峡的1734~1918年插补年径流系列相关系数为0.75,而两站1934~2001年实测年径相关为0.90 。这说明两段径流系列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因此,从上述5个方面看 , 插补的黄河上游兰州270年系列具有一定可信度,用其作一些规律性变化分析是可行的 。
3.3 周期分析
利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兰州270年径流量系列 。结果表明,满足显著性检验标准(α=0.05)的周期有135年、22.5年、9年、4.5年、3.6年、3.1年周期 。
(图1略)
图1是黄河上游兰州站1732~2003年年径流系列及四次拟合曲线 。可见 , 存在2个明显波动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看,黄河上游处于第二个波动的开始下降段 。根据这个分析就不难理解,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黄河上游持续偏枯情况,是黄河上游径流长周期变化的结果 。如再按这个长周期外延,从二十一世纪开始的20~30年间黄河上游水量还可能处于偏少的阶段 。
4 结论
从扩展的空间、时间范围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黄河上游径流的年际变化应视为区域性径流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本地区径流长期演变的客观反映,而将其看作为特殊的、异常性的变化 , 并非合适 。
黄河的年径流量大约为580亿立方米 。
年径流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 。数值为年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 。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 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 , 产水系数很低 。
500亿立方米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5、黄河流量是多少?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 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 , 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
黄河主要流经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少,主要靠青藏高原的冰山融水补给 。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
《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 , 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 。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 。
随着公元15世纪30年代全球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 。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