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

1、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最好的时期就是三岁以前 ,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都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求的更多的爱与陪伴 。而秩序敏感期,是指孩子的意识形态里开启了“有序”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寻求认同感以后,安全感是必须要先行一步的 。如果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将会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受煎熬的一段历程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每一个人都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 。是人格中最基?。钪匾某煞?。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开始的,尤其是生命最初两三年,主要是从父母尤其是母亲那里获得的 。
我想对大多数父母说的是 , 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请不要苛责孩子,而应该给予孩子包容、爱与自由 。就算你不懂育儿知识 ,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孩子也能健康地成长了 。孩子的秩序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时候 , 一旦孩子习惯了某种秩序,只要大人稍微做出改变,孩子就无法接受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千万不能责怪孩子,硬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 而应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不被破坏 , 尽量按着他的秩序来 。
不过近期,我工作越来越忙,晚上加班时候多了些 , 有时候孩子都睡觉了,我才回家 。最近我发现孩子开始喜欢咬手指 , 我知道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了 , 但是除去辞职或者换工作,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方式 。
也是孩子建立道德意识的基础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对秩序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和喜爱,不仅仅物品摆放要整齐,而且生活规律也要遵守 。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智力得到长足发展 。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在很多事情上建立自己的一套秩序 , 别人不可轻易触碰和改变,也就是常说的比较执拗 。家长对孩子这方面做出理解,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秩序 。也可以利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和道德的认知 。
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依据自身内在的秩序来规定了自己的行为,在他的世界里就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秩序会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最初的一个内在逻辑的建立 。孩子对一些事情非常的执拗,不听任何人的建议 。
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做事情会很有顺序遵守做事情的规则,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一般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去尝试,而且做事情的时候也很有头有尾 。
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

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


2、敏感期理论(爱和自由)【理论体系】敏感期理论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2018-07-16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进入下一个敏感期 。蒙特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的感念,而孙瑞雪教育机构发展和完善了敏感期的理论系统 。这一理论系统现已被广泛使用和传播!我们在此尽量简洁但实用地提供敏感期的纲要,便于大家随时参阅 。
敏感期成为孩子感知和智性发展、心灵美化和人格成长的阶梯 。成人能做的是,给儿童自由,让他们完成敏感期的发展,而不是阻止和遏制,从而导致儿童某些方面的感觉与人格不能形成和完善 。
0岁至2岁
口――
在生命的早期,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
手――
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 。剥夺他用手的自由 , 也就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
细小事物――
看微小的东西需要专注、耐心、聚精会神和时间,这些甚至比观察对象本身还重要 。
空间――
孩子需要感知不同的空间,透过感知而建立空间的概念 。
模仿――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的一种确认 。让孩子去做,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 , 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 。
2岁至3岁
秩序――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苦恼 , 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
自我意识产生――
幼儿从2岁起,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刚开始,他用打来表示他不同意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 , 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从说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 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 。
3岁至4岁
绘画――
绘画敏感期到来时,幼儿往往对绘画表现出痴迷的热情 , 整个敏感期持续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
色彩――
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 , 比如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 。
逻辑思维――
孩子的“为什么”,常常追问得成人不知所措 。实际上,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 , 就发出了一连串“为什么” 。
垒高――
垒高是儿童发现空间最基本的方式,数学心智在儿童期就是借助于这些活动得以成长的 。
诅咒――
儿童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 , 比如有的话就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 , 诅咒的敏感期随之而来 。
4岁至5岁
出生――
“我从哪里来?”儿童关心这个问题 。儿童需要知道,作为生命,我们有自然诞生和自然死亡的过程 。这种来去自然的现象能给孩子巨大的安全感 。
数学概念――
儿童的数学敏感期有发展的周期:对数名的兴趣、对数字的兴趣、对数量的兴趣、对数书写的兴趣、对数的序列的兴趣、对数的运算的兴趣……在这个周期中,时间和兴趣的关系,生活和数的关系都展示给了我们 。
身份确认――
对于儿童来说,梦想就是真实,是儿童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 , 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 。
符号――
儿童进入5岁左右,文字、符号(拼音)、涂色、数学、逻辑、阅读等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开始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感兴趣 。只有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时,才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并且一定用科学的方法 。
婚姻――
婚姻敏感期旨在发现婚姻关系的本质和核心,关系是彼此相爱的,互爱是结婚的基?。锊坏奖舜讼喟涂梢灾匦卵≡瘢换嵋虬パ≡裆畹哪芰?。
5岁至6岁
数学逻辑――
孩子依据自己心智的需要选择进度和教具 , 可以让孩子在感觉中走向抽象 , 这些所学就可以内化了 。
交往――
5岁以前,孩子的交往特征往往是一对一,5岁以后,开始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也基本结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交友方式 。他们开始相互表达爱意,解除孤独,也开始出现从心理上对别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现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 。这奠定了孩子们的人际智能基础 。
社会性兴趣――
学校每周都有社会实践课,有时去大学,有时去花圃,有时去卖报 , 有时共享自然……这个课程的设置使孩子的视觉扩展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到小学 , 孩子的认知就这样被延伸着、扩展着 。
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


3、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什么是秩序敏感期?两到三岁的宝宝主要表现为对秩序的比较敏感 , 根据外在的井然有序的使宝宝产生本质的秩序 。换句话说直觉分类,这个时候宝宝可能见到东西归为一类,听见的东西归为一类,触到的东西归为一类 , 嗅到的东西归为一类 , 品尝到的东西也归为一类 。当他发展趋势到全部的感观之后 , 便会对觉得的了解升高到知感觉了解,那样就建立了智能化 , 即基本的思维能力 。秩序关键期来临的情况下 , 宝宝会呈现的十分执着 。
恰好是这类对秩序的坚持不懈追求完美,使他逐渐了解这世界了解每一个部位上的事情做到和条件的结合 。可是这一环节最困扰的是父母 , 由于他很固执,规定全部的东西不可逆,令人感受到很无奈,可是父母应当重视宝宝的这一生命现象,大家必须做的是留意观查,留意聆听 。秩序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对秩序极端化比较敏感的一个十分关键和诡秘的阶段 。
在这里一时期 , 儿童对物体的秩序有很强的要求,并逐渐得到和发展趋势起对物品放置的空间或日常生活习惯性的先后顺序的适应能力,即秩序感 。依照蒙氏教育的见解,少年儿童具备双重秩序感,内部结构的秩序感和外界的秩序感 。内部结构的秩序感使少年儿童意识到自身身子的差异部位和他们的相对位置;外界的秩序感则偏向儿童对外界全球出现的周期性和联系的觉察与了解 。秩序感的主要表现形状有归属感、信任感、时光感、布局感、自律意识等 。
儿童的纪律敏感性常主要表现在对次序性、生活习惯、全部商品的规定上,蒙氏教育觉得,假如成人无法给孩子给予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孩子便缺乏创建起对各种各样关联的认知能力,自然孩子的智能化也无从创设 。因而,家中的日常用具最好是放置井然有序,每一次运用后一定留意立即回位 。孩子的物品更要重视放置井然有序,父母不必随意去转换他们的部位 。最好不要对孩子定居的条件有很大的更改,尤其是远途时一定要需注意 。
两到三岁的宝宝表现为对秩序的敏感,通过外在的有序的使宝宝形成内在的秩序 。也就是说知觉归类,这个时候宝宝将会看到东西归为一类,听到的东西归为一类,摸到的东西归为一类,闻到的东西归为一类,尝到的东西也归为一类 。
当他发展到所有的感官以后,就会对感觉的认识上升到知觉得认识 , 这样就形成了智能 , 即初步的认知能力 。秩序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宝宝会表现的非常固执 。
正是这种对秩序的不懈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达到和环境的融合 。
但是这个阶段最苦恼的是家长,因为他很执着 , 要求所有的东西不可逆 , 让人感觉到很无奈,但是家长应该尊重宝宝的这一生命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注意观察,注意倾听 。
当宝宝因为秩序错乱,而焦躁不安时候,妈妈不妨理解一下,让宝宝把烦恼哭掉,把情绪哭掉 。几次下来以后宝宝会自己主动的去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 。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日后生活习惯的养成时期,需要耐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理解并帮助孩子秩序感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 。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主要是情绪上的一激怒,相对而言比较敏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小故事,比如把他的玩具车放上其他东西,他就会发脾气,要求放入原先的位置 。
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


4、孙瑞雪老师讲敏感期我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
荷兰的植物学家德弗里斯曾对普通的蝴蝶做了一个描述,他描述到:普通蝴蝶的幼虫生长速度非常之快 , 具有毁灭植物的、贪婪的那种食欲 。它的妈妈在产卵的时候 , 会把卵产在树干和树枝交接所形成的角落里 。在那个地方,既安全又隐蔽 。这些幼虫从它的壳里钻出来的时候,是什么告诉这些幼虫,让它们能获得它们应该获得的食物呢?是光线 。
因为这些幼虫有一个极度的敏感点,就是对光的敏感 。由此幼虫就顺着树梢慢慢的爬向了树枝的最前头 , 因为那个地方有非常嫩的树叶,这些幼虫就疯狂地偷吃这些树叶 。但是随着它的成熟、它对光的敏感度就丧失了,对嫩叶也丧失了兴趣,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苦行僧的阶段 。它会给自己做一个棺木,然后躲在里面不吃不喝,繁忙地在创造着另外一个东西,就是翅膀 。一段时间以后,它会从蛹里破茧而出,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
这位科学家把幼虫这个时期的特点,尤其是生物这个时期的特点,称为敏感期 。蒙特梭利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这个概念来阐述幼儿的敏感期 。
我在这里说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动物、生物、跟人类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 。如果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 你就能知道曾经在地球上有一段时间,可能有很多很多亿年,地球上只生长着大量的植物,但是没有一棵植物开花 。突然有一天,植物进化出可以开花的植物时,这个地球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所以,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出现,也是这样一次生命的飞跃,是新生命的起点 。由于人类跟所有的生物的不同 , 所以人类的敏感期也跟动物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
尽管蒙特梭利借用了这位生物学家对生物的描写、借用了这个概念,但是他在描述儿童敏感期的时候,却给予了儿童童年完全不同的意义 。
我们先从蒙特梭利的敏感期概念开始说起 。蒙特梭利借用了荷兰生物学家对生物的敏感期的概念,应用在了儿童身上 。在她的著作中,有五个敏感期概念的阐述 。第一个是秩序的敏感期,第二个是口手的敏感期,第三个是行走的敏感期,第四个是社会性兴趣的敏感期 , 第五个是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
蒙特梭利在阐述敏感期的时候,她这样描述人类的儿童跟生物界本质的不同点 。她说胚胎期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一个共有的特质,人类的儿童也有胚胎期,就是在妈妈肚子里 , 怀胎十个月 。但是漫长的人类童年,与动物完全的区分开来 。人类是这个地球上最高的生命状态,跟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因为人有精神 。
而人跟动物的差异最根本性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人类漫长的童年 。漫长的童年期是人成为人的核心时期 。
也就是说,儿童的童年跟在子宫里的生活不同,也跟已经形成的成人的生活 , 完全的不同 。他是完全独立于这两部分的 。他的重要性在哪里?他的重要性就在于:一个成人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0―6岁或者0―12岁这个形成期 。也就是说,人类跟动物的本质的不同,在于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妈妈的肚子里10个月 , 另外一个是在出生之后0―6岁或者更长一些,我们把他说成12岁 。在这12年里,儿童完成、形成并破译了他的精神胚胎 。
很多人会问这个精神胚胎是什么,是不是这个精神胚胎只有人类才有,而动物没有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人类拥有精神胚胎 。
精神胚胎,如果用文学的词汇来描述的话,可以称为灵魂;如果用宗教的语言来说 , 精神胚胎是我们内在的佛性;如果用教育的语言来说 , 我们就称他为精神胚胎 。
精神胚胎是生命的最主要的内容,而这部分的内容想要把它呈现为我们可以看见的状态 , 想要把它实体化、想要把它破译出来,就是透过儿童的敏感期来展现的 。
也就是说,这个被我们称为纯粹的、人类精神的胚胎,如果它要显现出来,显现为可以被我们观察到、触摸到、能够呈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就是通过对儿童的敏感期的观察 。
我们可以在观察儿童的时候发现,儿童具备这样一个把内在的潜能释放出来的能力 。我解释一下蒙特梭利对敏感期的基本解释 。
蒙特梭利说 , 儿童的敏感期是与敏感性有关的 。这种敏感性出现在儿童的头6年 。越小的时候敏感性的出现就越密集,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 。通过一种暂短的刺激和潜能,使儿童在这个暂时的倾向中,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 , 一旦获得这种品质之后,这个敏感点或者敏感性就消失了 。
比如说:儿童口的敏感期,所有人类的婴儿在出生以后的头一年 , 基本上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 。无论他生在哪里,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他出生之后第一年都是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而这种敏感性一旦获得满足之后,这个现象就会在儿童的生命中暂时消失 。
我们就在想一只猫,它喜欢扑线团、玩耍,它的目的是为了捕捉食物 , 我们观察到所有的动物在童年的时候 , 例如:天鹅模仿妈妈的飞行 , 寻食、觅食或者求偶,这都是生存和繁殖的需要,但只有人类超越了这种动物的本能,超越了动物的这种局限,人类拥有更加高级的品质,而这种品质的潜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透过破译精神胚胎,也就是敏感期的呈现,满足儿童这种敏感性而获得一个完整人的状态 。
如果总结上面所述的内容,我们知道蒙特梭利本人提出了五个敏感期的概念,但是我们透过20年来对上千个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0―6岁的时候,敏感期是一个接一个来完成的 。尤其是在0―6岁期间 , 有的孩子的敏感期是在几个月内完成一个,有的孩子甚至一个月、两个月就会完成一个 。我们并不知道敏感期的完成,对这个生命的未来究竟会产生怎样的一个特殊的品质,或者获得怎么样的一种能力,我们是不知道的 。
这就是人类的复杂性,这也是人类生命最高级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儿童越好地能完成敏感期的状态,未来儿童越容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儿童的人格状态和心智状态也越能更好的形成 。
我们知道人类的童年和动物的童年相比,人类的童年非常非常的漫长 , 他有18年的时间,甚至有的心理学家认为0―40岁都是人类成长的时期 。由于这样一个特质,我们并不知道敏感期究竟帮助我们的孩子产生了怎样的特质,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敏感期的完成帮助一个生命成为了一个健全的、完整的、有品质的生命 。
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词――开发人的潜力 , 这个潜力并不是不可触摸的,也不是靠外力强行放在孩子的身体里的 , 潜力的开发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儿童是否能够完成这种敏感性或者刺激 。这种敏感期的完成恰恰是一个生命对潜力的一种最大的开发 。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人类漫长的童年,尤其是头6年,如果说胚胎期完成着儿童成为人的那一部分的发展 , 那么敏感期就把这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胚胎期展现了出来 , 是儿童最终成为一个人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非常幸运的是,只要妈妈或成人,成为一个观察者,你就一定能够很快的发现儿童会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对一个事物不断地、重复地进行着,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那个就是儿童的敏感期 。
比如说:前两天我在江边散步的时候 , 看到一个一岁的孩子拿着奶奶手里的一个小MP3正在播放音乐 , 当我走近的时候,我停住了脚步,他看着我,马上就把那个MP3抱在怀里,警觉地看着我,身体往后退着 。我马上就知道他的敏感期到了自我形成的点上了 , 他必须靠区分你、我、你的、我的来完成这个内容 。因此我蹲下来慢慢地对他说:“那个是你的 。”然后我把我的手机掏出来,让他可以看着我的手机,对他说:“这是我的 。”然后又重复对他说:“那是你的,这是我的 。”
我每一次说的时候都配合着肢体语言,反复说了三四遍后 , 这个孩子才一下子松了一口气 , 释然了 。我知道他明白了我说的意义,这个就是儿童在形成敏感期前端的时候,在区分你我的概念中一个主要的特点,但是由于成人不知道,可能就会把这个敏感期给错过去 。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已经把0―6岁中间所有的敏感期都详细的以实例的故事写给了大家,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每一个敏感期都是每一个孩子真实的描写,没有一个故事是虚构的 。所以,你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发现你孩子的敏感期在哪里 。你可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的目录详细的描述了敏感期的每一个敏感点在哪里 。
仔细阅读目录你就会发现儿童敏感期的形成最主要体现在两部分,一部分是儿童自我的建构,一部分是儿童心智的建构 。自我的建构和心智的建构往往总是伴随着儿童的情绪的存在,但是你通过这些小故事的阅读,就能发现儿童敏感期的特质在哪里,儿童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表现在哪里 , 以及你如何去做 。
我先从儿童的口的敏感期说起 。你的宝宝出生的时候第一个能被自己控制的就是头,除了头之外,儿童甚至连手都没办法自控 。也就是说 , 儿童的意识还没办法走到手上,或者我们说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的能量还没有办法支配到他的手 。所以,儿童只拥有口 。
有趣的是当儿童通过口把手唤醒了以后,儿童的口就逐渐地不用了或者少用了 , 儿童这个时候就会用手抓住东西,使用手以后再把手里的东西往嘴里放 。等到儿童的手使用的非常熟练的时候 , 儿童口的功能就完成了,儿童口的敏感性就过去了 。
这是儿童其中的一个敏感点 。所有的妈妈大概都能够发现这个敏感点,我再举第二个例子,自我形成 。
刚才说如果你从整个的目录上来仔细阅读的话 , 就会发现自我形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一个点 。儿童是依靠自我的创造 , 也就是说依靠精神胚胎来创造出一个自我的,而这个创造的模式我们是可以通过敏感期来观察到的 。先是教室是我的,桌子是我的;然后发展成我的想法是我的,我的感觉是我的;然后发展到我的情绪是我的;然后再发展到我就是我 。
这样一个漫长的时期是从多大的孩子开始发展的?自我的敏感期是在1岁左右产生的 。很多妈妈大概都知道 , 儿童在1岁到两岁之间,在他会说话不久后,就会不断地说“不” 。“吃饭吗?”“不 。”“睡吗?”“不 。”“回家吗?”“不 。”甚至边吃着饭边说着不 。这个时候儿童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更高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的想法是我的,我跟你的想法不一样 。由此我用说“不”的方法来拒绝你 。在说“不”之前,儿童自我形成的一个更大的敏感点,是当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让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会用打的方式来完成不愿意的这个过程 。也就是说,我不同意的时候 , 一巴掌就上去 , 就是打 。但儿童并不知道这是打,儿童只是在表达排斥的意思,就是我不愿意 。因此,你经常会观察到几乎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 , 2岁左右,或早或晚会出现这种敏感期的特征 。
生命最主要的功能是依靠儿童自己创造一个自我 。围绕着这个自我,儿童有情绪、有心理、有心智,这些东西也在漫长的童年期形成 。但是很多家长在这个链条中可能没有办法把它串在一起,原因是很多家长在生下自己的孩子以后,只能观察到当下孩子出现了什么,并不能够知道儿童0―6岁这一段时间内生命状态是什么 。所以 , 可能会经常出现很大的茫然区 。
我们在《完整的成长》这本书里其中有一章详细地解释了自我形成,从一开始敏感点一直发展到最后自我形成的全部过程 。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通过敏感期来表现出来的 。有一句话叫“道法自然”,让人感慨和庆幸的是 , 这样一个纯粹的、精神的东西,它也是非常自然的东西,它是儿童自然表现出来的,而且是可以被我们触摸到,被我们看到 , 可以被我们理解 。这样我们就能够帮助和支持儿童来发展自己 。
最后一个是我在这本书目录的另外一部分,写到一个概念叫“螺旋式的敏感期” 。螺旋式的敏感期指的是儿童从一岁开始起一直到十几岁,敏感期都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 。比如空间 。我们都知道一岁的小朋友和两岁的小朋友经常喜欢把沙发垫立起来,或者躲在一个角落里 , 或者跟大人捉迷藏,躲在柜子里 。我们也经常能够发现,尤其是一岁的儿童喜欢把抽屉里的东西拉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 。我们也知道两岁的儿童经常会把东西物品从楼梯上扔下去 , 或者从高处扔到下面,或者从窗子扔到外面 。
这些都是儿童通过实物来形成空间的敏感期 。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喜欢钻进大衣柜里,喜欢在桌子下面,喜欢在纸箱子里面,喜欢钻在被子里面 。更有甚者,大概很多家庭都会发现儿童喜欢把锅顶在头上,盆顶在头上,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越跳越高 。喜欢从台阶上、窗台上往下跳,甚至从低矮的屋顶上往下跳 。我们可能会这样猜想儿童的敏感期,我们猜想人类在很多领域中 , 是需要拥有空间智能的,比如说建筑、雕塑、舞蹈,比如说物理学,这些都是有空间感的 。
心智的成长,生命的成长,空间感也一样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空间感发展得非常好,等到孩子长大,比如小学以后 , 你会发现孩子的心智和生命的内在被建构的非常宏大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孩子长到八、九岁的时候,在对父母的理解上可能远远超过父母对他们的理解 。比如 , 有的孩子会这么说,我知道爸爸在用他的方式爱我,尽管那个方式我感到不好 , 但是他在以他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爱 。从这些情况来看儿童的内在空间已经能够容下很多很多的东西,容下挫折、容下博爱、容下障碍 , 容下和朋友之间的失交,这都是对内在空间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螺旋式的敏感期有很多 , 有音乐、空间、语言……这些都是儿童从1岁开始一直长到12岁,不断出现的一个生命的状态 。
当我们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种敏感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家长就能够比较心安的、比较踏实地知道和把握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偏离生命原本的轨道,我们就不会扮演上帝的角色 , 就不会依靠我们去创造一个儿童 。我们会遵循自然法则,会尊重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内在最丰富的东西、最微妙的东西、最是我们难以假设的东西在头6年或者在12年中发展出来 。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一个孩子生命状态正常的话 , 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是一个接一个敏感期的出现 。在某一个时段儿童会高度专注于某一个事物 , 而且重复不断的操作那一事物 , 直到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儿童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敏感点 。
怎么样才能够保证儿童这种敏感性持久的发展出来,不被遏制,不被错过,这里边最主要的是敏感期发展的条件 。
敏感期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四个条件: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规则、一个是平等 。爱指的是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爱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就是让妈妈的生命能跟孩子的生命产生联结 。当你为儿童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 儿童就有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儿童自动地把注意力放在生命内在的建构上、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他有兴趣的事物上 。这个时候儿童就不会惊恐 , 不会恐慌,不会害怕 。
第二个就是自由 。我要说的是为什么是自由呢?因为儿童内在的敏感期什么时候出现 , 出现哪个敏感点 , 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 。就像儿童对书写有兴趣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在3岁或者4岁或者5岁对书写有兴趣 。有的孩子是这一天开始对书写有兴趣,有的孩子是那一段时间对书写有兴趣 。我们并不是儿童内在的一个细胞,所以 , 我们并不能够知道儿童内在的状态 。所以说儿童的敏感期只有靠儿童自己来破译 , 由此我们必须把自由给儿童 。
这个自由指的就是允许儿童开发自己的潜能,允许儿童破译自己内在的精神密码,它指的是这个自由 。由此,如果我们把自由交回给儿童的话,儿童就会呈现出他们生命内在的、自然的倾向 。这个自然倾向才是敏感期发展的核心 。
第三个是规则 。并不是所有的阻碍都在外在 。比如说当孩子一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会很恼火 , 甚至我们的脾气先于孩子就发出来了,或者我们过分的掌控孩子,我们勒令孩子做什么 。或者孩子到了口腔的敏感期 , 把手指头上涂上辣椒或者戴上手套,或者把他绑在襁褓里,这个是阻碍儿童的敏感期的 。这是外在的对儿童的控制 。
但是除了外在的控制之外 , 儿童内在也没有完全进化到使他的生命的内在稳定而完全地走向那个部分 。我们搞教育的时间久了,问老师,大家都说2岁半的孩子进幼儿园 , 很容易高度专注地对某一个事物产生敏感点,大一些的孩子对敏感点的表现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了 , 表现的会弱些 。
除了外在阻碍,内在也有一些阻碍 。我们说内在会有一些黑天鹅的部分 。大家看“天鹅湖”,有一只白天鹅和一只黑天鹅 , 那可能不是内在的 , 但表现出了我们生命内在的纷争 。那么规则是什么呢?规则就是要把外在的和内在的,这种破坏性的东西都挡在外面,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法则,捕捉他生命内在的敏感性,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这就是规则 。我们有七条规则 。这七条规则可以终生受用 。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包括伤害自己)的事物都是暴力,范围包括行为领域和心理领域 。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力自由支配 。(不是自己的,就都是别人的 。)
3、请归位 。
从哪里拿的东西,使用完毕后 , 请归位到哪里 。
4、请等待
公共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 。
5、不可以打扰别人 。
不可以打扰他人 。
紧急情况下 , 一定要介入时,请学会说:“对不起,打搅一下,可以吗?”
6、请学会道歉 。
有勇气向别人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
学会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
7、请学会说不 。
请学会对他人说“不”(懂得拒绝);
也请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说“不”(尊重他人的拒绝) 。
大家也能看到,在我们的幼儿园里,看不到太多老师的影子 , 孩子也自得其乐的在玩耍 。孩子五岁的时候有个敏感期是建立规则与秩序 , 一旦规则建立,孩子会大大节约人生的成本、成长的成本 。把注意力放在敏感点上 。
最后一个就是平等,我们知道很多的邪恶、很多的际遇、很多的东西都是因为不平等导致的 , 包括成长 。如果说老师是权威的、家长是权威的、有一个比孩子更强大的人是权威的 , 那么这个权威就会认为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我让你坐着就不要动,我让你画画你就画画,即使你不爱画画,我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
6年时间对生命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那么这种权威就会剥夺儿童成长的机会 。它剥夺的是零到6岁的潜能开发的机会,它剥夺的是一个生命建构自我,开发潜能的机会 。不平等就意味着成长的机会不平等 , 就意味着在和儿童的关系中有着一种强制和依附 。我们知道权威的关系容易让人导致自卑和无价值感,那我们就知道,如果造成了这些心理上的问题的时候,儿童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到敏感期的开发上,放到它的兴趣点上,无法将全部精力,生命的精力集中在他要开发的品质上,他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
每个人的生命最重要的就是头6年,然后再接着一个6年 。你今天成为什么样子,大部分是因为你的童年形成的,很多人说,如果我的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还会不会在未来的时间里补充上 。我说这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敏感期错过之后,儿童到了上小学以后,他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弥补了 , 就像在我们学校上小学的一个孩子,口腔的敏感期没有完成,所以在一年级的整个一年中,他基本上都是在用口做很多的事情 。他用口不断地舔他的手掌,用口舔书 , 舔铅笔盒 。有一年的时间,这个敏感期就过去了 。那这说明 , 原本儿童用几个月的时间,或者两个月的时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这个时期,如果后补的话,时间就会拉长,而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可能大人不再容易给到儿童发展的空间 。
所以,我要说的是,我们在头6年里,保证让一个生命,按着它生命的轨道,按照道的法则,按照自然的法则来发展,是最好的 。所以 , 当我们发展出敏感期的一系列的理论系统 , 完善出对儿童0到6岁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非常的庆幸,因为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真实地看到儿童是怎样的把生命的潜力呈现在我们可以触摸到、可以看到、可以观察到、可以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儿童的一系列事件之中 。
我对敏感期的解释就到这里 。
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


5、2-4岁的儿童都有哪些敏感期?敏感期是指0–6岁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现的过程,儿童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 。心质水平并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也就是说0–6岁的儿童是靠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 。
儿童有九大敏感期,现在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敏感期――秩序敏感期(2–4岁)
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
1.内部秩序感;
2.外部秩序感 。
特点:呈现螺旋式上升的3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
重要性:
1.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是生命的一种需要 。
2.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 。
3.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幼儿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 。
时间:2岁–3岁
表现:幼儿由内向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是称为执拗敏感期 。
时间:3岁–4岁
表现: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岁到4岁 , 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称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 。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化 。到3、5岁之后,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 。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
做法:1.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人生;
2. 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3.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4.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
三岁儿童有如下心里特征:
(一)强烈的好奇心,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儿童对新鲜的物体、情景和新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试着做的愿望 。这些能力的发展是3岁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好条件 。3岁儿童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 , 他们很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愿意管别人的事了 。
(二)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
大量观察研究发现,3岁以后的儿童总是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而不能做到想好后再做,3岁儿童听故事时,喜欢伴有动作表演,边看边演,边看边听,这些特征都是思维活动与动作不能分离的表现 。
(三)行为受情绪支配
3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 。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 , 有了情绪就有活动的积极性 。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 。表现是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 。这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帮助儿童消除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
(四)喜爱模仿
【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出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变化?】3岁以后儿童的模仿性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的活动或动作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来学习的 。所以要特别注意树立好的模仿榜样,尤其要注意家长和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