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发展遇瓶颈?老“铁”快来帮帮忙!


超导发展遇瓶颈?老“铁”快来帮帮忙!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传播协会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 它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个新奇的微观量子世界 , 而且为凝聚态物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
铁基超导体 , 作为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后的第二个高温超导体家族 , 再一次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超导的认识 , 为高温超导的研究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
什么是超导
超导现象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Kamerlingh Onnes)于1911年研究金属汞(Hg)在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的:当温度降至4.2K以下时 , 汞的电阻突然消失 。 这种在低温下发生的零电阻现象被称为超导 , 电阻消失的温度叫做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 。

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图片来源:诺贝尔基金会档案)

金属汞的电阻温度曲线(图片来源:罗会仟 , 周兴江 现代物理知识, 2012.24(2): 30-39)
除了零电阻 , 超导体还有另外一个基本特性——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 , 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 , 超导体内部的磁场为零 。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不能由零电阻的性质推演出来 , 二者相互独立 , 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的材料才叫做超导体 。

迈斯纳效应示意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57年 , 由巴丁(John Bardeen)、库伯(Leon Cooper)和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著名的微观超导理论——BCS 理论 , 非常成功地解释了金属或合金超导体的物理性质 。
微观上来说 , 当超导材料处于超导临界温度之下时 , 材料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将通过相互作用媒介而两两配对 , 这些电子对将同时处于稳定的低能组态 。 配对后的电子处于凝聚体中 , 打破电子对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 , 这个能量称为超导能隙 。 在外加电场驱动下 , 所有电子对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运动 , 因此超导又属于宏观量子凝聚现象 。

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铁基超导体
自1911年第一次发现超导电性以来 , 超导研究始终沿着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 一是探索新的超导材料 , 不断提高超导转变温度 , 另一个则是阐明超导机理 , 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为什么电子能够在固体材料中畅通无阻 。 根据BCS理论 , 所有的金属合金超导体临界温度存在一个40K的理论上限 , 即麦克米兰极限 。 超导电性被发现后的近七十多年里 , 虽然不断有新的超导体被发现 , 但是金属和合金等这些常规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普遍很低 , 都没能超越麦克米兰极限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1986年 , 瑞士科学家Bednorz和Müller公布了他们在La-Ba-Cu-O化合物中观察到起始超导转变温度为35K的结果 , 这一出人意料的发现开创了TC的新纪录 ,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热潮 。 随后发现的Y-Ba-Cu-O体系中存在90K以上的临界温度 , 首次突破了液氮温区 , 远远超过了麦克米兰极限 。
2008年 , 日本东京大学的细野秀雄研究小组利用F替代O , 在铁砷族化合物La[O1-xFx]FeAs中发现了2K的超导转变 , 铁基超导体被正式宣布发现 。 La[O1-xFx]FeAs在高压下可以达到43K的超导转变 , 再一次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 , 高温超导从此打开了一条新的通路 。

超导体的发展历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日本物理学家细野秀雄(图片来源:东京工业大学官网)
随后中国科学家用稀土元素替代和高压合成方法 , 发现了一系列的铁基超导体 。 短短两个月 , 铁基超导体在常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从26K提升到了56K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