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门限控藏:地下油气的新钥匙( 二 )


在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系统应用 , 揭示了多阶段多动力多要素控油气门限的联合、组合、复合控藏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特征 , 阐明了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致密油气藏之间的成因联系 , 预测出6个有利资源领域、12个有利成藏区带、一大批有利富油气目标 , 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成果经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在实际应用中为油田公司近十年探明17亿吨探明储量 , 深层复杂油气藏探井成功率提高26%并走在世界勘探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
在国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系统应用:在马达加斯加Morondawa盆地3112区块 , 庞雄奇教授及其团队根据研究成果部署三口探井均见气层 , 其中MHB-1井日产天然气15万方 , 是西方石油公司在这一盆地勘探近一个世纪并钻探73口探井之后的第三口商业油气流发现井 , 打开了油气勘探新局面 , 为学校赢得1000万元捐赠 。 在哈萨克斯坦楚萨雷苏盆地指导油气勘探发现3C储量超1500亿方大气田 , 并得到国际评估公司GCA确认 , 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怀抱科学理想 实现科学研究报国愿望
庞雄奇教授百折不挠历经数十年研究油气门限控藏 , 实现了人生理想并因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多项 。 此外 , 还获得过市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等荣誉 。 当问及是何种动力促使他忘我地工作和奋斗时 , 他谈到最多的是感恩国家的培养、科学家的责任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
1961年 , 他出生在鄂南山区一个贫苦乡村 。 小时候吃不饱饭 , 从记事起 , 最渴望的就是能像在大山里实习的大学生那样从事地质事业 。 1978年高考改革 , 他考入江汉石油学院并成为一名石油勘探系的大学生 , 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 , 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 之后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带薪学习三年获得博士学位 , 1994年被国家选为石油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送到美国学习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定量研究 。
读书期间 , 他一直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 , 硕士期间还每个月接济弟弟20元读书 。 工作后 , 先后三次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 “回报国家就是要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好科研问题” , 这是庞教授向我们表露出来的最直接的工作动力 。 他1996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 , 在石油部老部长王涛同志的关心下从大庆石油学院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 。 面对着东部老油区产量下降、寻找新储量困难等系列挑战 , 他没有畏惧过 。
在张一伟校长指导和金之钧主任带领下 , 他和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的同仁们一起以极大的斗志向科学难题发起进攻:为搞清问题 , 他们常讨论到深夜、在大楼关闭后翻墙越窗进入办公楼;为保障科研进度 , 一出差就是几个月 , 把从没来过北京也不懂普通话的母亲留在家中;为攻下科学难关 , 他夜以继日工作 , 休息一天就有犯罪感 , 在不到四十岁得了甲亢、高血压、高血脂仍不停歇地工作着 。
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是庞雄奇教授从言谈之中表现出来的学术品格——坚定和执着 。 他生在山区 , 从小热爱矿藏 , 工作后更是潜心研究油气藏形成分布 。 在博士期间发现“排烃门限”的存在 , 认识到它在解决复杂条件下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 , 从此就以此为切入点坚持了数十年孜孜不倦地探索 , 终于创立了油气门限控藏理论模式 , 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分布预测难题开拓了新途径 。
协力攻关才能取得科研突破
油气门限控藏研究涉及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实际应用等方面 , 油气门限控藏理论模式的创立及其成功应用得力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 。 庞雄奇教授在访问时始终强调科研团队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个人的作用始终有限 。 他把相关成果的取得归于五方面与结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