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真的有悲伤情绪吗?爱和悲伤并非人类所独有( 二 )


哀悼现象不仅限于拥有较大大脑的鲸目动物(鲸鱼和海豚)和灵长动物 , 科学家在海豹、海牛、澳洲野狗、马、狗、家猫等动物身上都观察到过某些形式的“死亡反应” 。 有些例子格外惊人 , 比如曾有27头成年长颈鹿为一头死去的长颈鹿幼崽守夜 , 来自五个不同家族的大象前去拜访一头去世大象的遗骨 , 15头海豚放慢速度、护送一头带着自己死去宝宝的海豚母亲 。 还有两只被从一处鹅肝农场救出的鸭子 , 竟然在避难所中结成了深厚友谊 。 其中一只鸭子死去后 , 另一只把头放在死去好友的脖子上 , 待了好几个小时 。
虽然这些哺乳动物的故事常常成为新闻头条 , 但非哺乳动物也会对死亡做出反应 , 刚才提到的鸭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
我们不想仅仅依赖奇闻异事 , 而是想开展实验研究 , 以此弄清动物对同类的死亡做出反应的适应性价值 , 科学家测试了乌鸦对附近环境中的死乌鸦、鸽子和松鼠所做出的反应 , 相比死鸽子、死松鼠、或者做得栩栩如生的假乌鸦 , 乌鸦在发现死乌鸦后 , 更可能发出警告式的叫声 , 并将其它鸟儿召集过来 。 这符合乌鸦会对死乌鸦做出“危险反应”的推测 。
人类和动物表达悲伤的方式相同吗?
对死去同类多加注意是有价值的 , 这可以告诉你 , 你可能会以哪些方式死去 , 好让你避开这些危险因素 ,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 , 弄清这种行为的起源和发展也有着巨大价值 。
从这种观点来看 , 理解动物哀悼的原因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自己的哀悼行为 。 我们对死亡的反应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 比如说 , 动物和人类一样 , 对死亡的反应程度也有所不同 。 这点会随个体而异 , 也会随物种而异 。 总的来说 , 一个物种社会性越高 , 就越可能表现出所谓的悲伤情绪 。 此外 , 两个个体的关系越亲密 , 其中一个产生悲伤情绪的可能性也越高 。
例如 , 海豚和鲸鱼都是智力高度发达、且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 因此它们对族群中死去的同类(常常是母亲对死去的幼崽)表现出关怀并不值得惊讶 。 这种行为不仅限于带着遗体同游(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虎鲸一样) , 还可能是更下意识的、更动态的行为 , 比如将尸体托举出水面(就像想帮助它呼吸一样)、拖拽、摇晃尸体、以及带着尸体一起下潜等等 。
由特提斯研究所赞助的艾奥尼亚项目的琼恩?贡萨尔沃博士曾三次目睹宽吻海豚照料死去幼崽的情景 。 其中两次是海豚母亲带着自己死去的幼崽游了好几天 , 还有一次是整群海豚努力让一头奄奄一息的海豚幼崽浮在水面上 , 而在它死去、沉入海底后 , 它们在原处停留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 。
“悲伤其实是因为无法接受失去造成的 , ”他指出 , “因此我猜想 , 这些海豚母亲之所以会把死去的幼崽带在身边好几天 , 是因为这些小海豚才刚刚出生 , 它们的死太过突然、猝不及防 , 因此母亲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哀伤 。 但这群海豚已经努力照料了这头小海豚一段时间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它死了反而是种解脱 , 因此它们在它死去当天就离开了 , 并没有将它继续留在身边 。 ”
虽然看上去有点奇怪 , 但在灵长动物中 , 将幼崽的尸体带在身边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 。 许多灵长类动物会把死去的幼崽带在身边一连数周、甚至数月 ,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 , 母亲们甚至会一直把幼崽尸体带在身边 , 直到尸体在温度的作用下彻底木乃伊化、甚至只剩下骨架或脊椎 。
但这只是灵长类动物对死亡可能做出的反应之一 , 除此之外 , 它们可能还会和尸体发生身体接触 , 如帮其梳理毛发、清洁牙齿、轻轻抚摸其身体等等 , 甚至还会有更凶猛的行为 , 如拉扯毛发、乃至吞食尸体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