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真的有悲伤情绪吗?爱和悲伤并非人类所独有


动物真的有悲伤情绪吗?爱和悲伤并非人类所独有



据国外媒体报道 , 每当有动物为死去的同类默默“哀悼”时 , 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 去年8月 , 一头小虎鲸死在了温哥华岛的海滩上 , 而它的母亲竟将孩子的尸体带在身边 , 与之同游了17天之久 。 两年前 , 在赞比亚奇方希野生动物保护区 , 一头名叫诺埃尔(Noel)的母黑猩猩试图给死去的养子托马斯(Thomas)清洁牙齿 , 很多人称之为“葬礼仪式” 。 大象也会定期造访去世家庭成员的遗骸 , 有时会轻轻拍打它们的骸骨 , 有时还会在四周徘徊 , 像是为它们“守夜”一样 。
你会因心碎而死吗?
【动物真的有悲伤情绪吗?爱和悲伤并非人类所独有】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在1972年目睹的一起事件最具戏剧性:一头名叫弗林特的年轻雄性黑猩猩在母亲弗洛去世仅一个月后 , 自己也随之而去 。 在母亲死后 , 这头黑猩猩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 , 不再进食 , 也不再社交 , 直至自己因此丧命 。
无论它是否因“心碎而死” ,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爱和悲伤并非人类所独有 , 这些情绪在其它动物中也普遍存在 。
达尔文也认为 , 其它动物同样能产生快乐和痛苦等情绪 。 早在公元1世纪 , 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就记录过大象哀悼逝去同类的行为 。 但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极不愿意将动物向死去同类表示出的行为描述为“哀悼” , 因为他们担心这是将动物拟人化的做法 , 强行把人类的特征、情绪或意图附加到动物身上 。
科学家提出了一套标准:“如果在关系亲密的动物最近去世后 , 某只动物开始排斥社交、不愿进食、定期外出游荡 , 且表现出了该物种特有的情绪迹象 , 这就是广泛存在的、动物对死亡表现出情绪反应的证据 。 ”
近几十年来 ,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 , 其它物种中也存在悲伤和哀悼行为 。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特地发行了一期针对动物和人类死亡的期刊 , 提议人们对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定义:进化死亡学(evolutionary thanatology) , 这项活动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给动物和人类文化中的行为范围分类 , 还希望“为死亡和临终研究的各方各面提供更清楚直率的、从进化角度出发的考虑” 。
毕竟 , 假如我们说“如果不考虑进化 , 生物学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 我们就必然要问一个问题:悲哀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为同类哀悼时 , 动物和人类的种种行为都可谓不利于生存:与世隔绝、拒绝社交、睡眠减少、不愿进食、拒绝捕猎、抗拒交配……此外 , 如果在尸体旁待得太久 , 还容易受病原体和天敌的袭击 。 就人类文化而言 , 我们为建造墓地投入的土地越多、为葬礼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越多 , 失去带来的痛苦反而愈加深刻 , 悲痛感也愈加使人心力交瘁 。 这一点非常令人迷惑 。
我们从悲伤中能获得什么?
特定的生活经历可能会带来痛苦 , 但并不是人体适应不良的结果 。 我们被割伤或烧伤时 , 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是一种进化产生的反应信号 , 提醒我们远离疼痛源 。 疼痛是有用的 , 天生对疼痛不敏感的人往往活不长久 , 总会受伤或感染 。 不错 , 疼痛是有用的 , 但我们从哀伤中能获得什么呢?与世隔绝、不吃不睡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 , 理解动物何时、为何、以及如何对死亡做出反应 , 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感觉或我们自己的进化过程 , 还能帮助我们认识悲伤这种现象本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