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建桥、海中凿洞……他们不断挑战“不可能”!


风口建桥、海中凿洞……他们不断挑战“不可能”!



引领未来的智能高铁、世界级风口的跨海大桥、全球最长的公路海底隧道……2020年 , 在疫情影响建设施工的背景下 , 一个个超级工程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开工建设 。 勇闯空白区、挑战不可能 , “基建狂魔”的2020依旧精彩 。
穿山跨海 “基建狂魔”接连上新
2020年 , 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成果丰硕 , 众多刷新世界纪录的大工程、大项目接连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 。
站在位于福州长乐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观景平台上远眺 , 只见大桥在海面上蜿蜒伸展 , 踏过海上小岛后消失在远处的云雾之中 , 蔚为壮观 。
12月26日 , 经过长达7年的建设 ,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正式投入使用 。 这条全长16.34公里的大桥是中国首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
紧随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投入运营的 , 便是连接北京与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路 。 通过京雄城际铁路 , 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旅行时间仅需50分钟 , 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更是最快19分钟可达 。
这条全长91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还是我国首次全过程、全专业运用BIM技术设计的智能高铁 , 应用了70余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 , 树起了智能高铁的新标杆 。
在海中 , 中国工程建设者也同样跃跃欲试 。 10月底开工建设的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也将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
“胶州湾第二隧道还将引领世界超长海底隧道的未来 。 ”青岛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 该条隧道要克服超特长隧道通风防灾、大断面隧道穿越大规模断裂带、超大直径盾构与钻爆法隧道海中对接等世界级难度挑战 , 将引领未来10年国内外海底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
更智能、更环保 超级工程有了绿面孔
这些新建的中国超级工程 , 除了规模、技术等方面领先 , 也更加智能、更加生态环保 。
“我们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断优化方案 , 最终取消海中竖井和海中围堰 , 避免在胶州湾内围填海造地 , 极大限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青岛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 环保理念超前 , 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的一大特点 。 项目还计划对隧道开挖的洞渣进行综合利用 , 将洞渣加工成碎石 , 作为混凝土骨料 , 循环用于隧道自身衬砌结构及周边建设项目 , 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节能环保 , 全面贯彻环境优先的目标 。
作为中国高铁新名片的京雄城际更是具有浓浓的智能、环保特色 。 除了全生命周期三维数字化智能管理、智能施工、智能运行检修等建设运营环节的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外 , 精准定位、路径规划、位置搜索等智能服务也大大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
绿色环保同样是京雄城际建设的重要标准 。 为了实现从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转变 , 建设方在景观设计理念中 , 将铁路、生态、智慧、景观、文化多种元素融合 , 打造山水、田野、园林、多样化植物、多样化人文景观组成的“生态廊道” , 让铁路沿线“四季有景” 。
尽量采用自然采光、清洁能源 , 增加绿植、减少噪音 , 这样的“小心思”在京雄城际的设计中十分常见 。
为有效控制高速铁路通过环境敏感区的噪音 , 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上还加装了一段长约847米的全封闭声屏障 。 动车组高速通过大桥时 , 这座“隔音隧道”可以将列车经过时的环境噪音降到20分贝以下 。
挺进技术空白区 挑战不可能
一个个新纪录、新突破的背后是一个个棘手的技术与施工挑战 。 中国的工程建设者敢于挺进技术空白区、勇于奉献 , 才把“不可能”变为现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