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无人冰站”,中国造!( 二 )


对“海翼号”在白令海的探测 , 魏泽勋表示 , 白令海是太平洋和北冰洋海水交换的必由之路 , “海翼号”得到的相关数据将对研究北冰洋动力环境和水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 白令海峡作为“冰上丝路”的枢纽 , “海翼号”在此海域的探测信息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 , 对将“冰上丝路”建设成沟通东西方的“黄金水道”具有很高价值 。
自主装备建设“无人冰站”
建立“无人冰站” , 进行全天候极地考察 , 弥补只能夏季短期进入的缺憾一直以来是中国北极科考的任务之一 , 尤其对于第九次北极科考团队来说 , 这项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
什么是“无人冰站”呢?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何剑锋介绍 , “无人冰站”是一个形象说法 , 是简称 , 其全称是“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 , 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的研发课题之一 。 这类观测系统的特点是适应北极极端环境 , 实现无人值守 , 自主运行 。 其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自动传回国内 , 系统由大气边界层观测子系统(气象塔) , 冰上主浮标(海冰观测子系统)、副浮标(上层海洋固定层位观测子系统)以及拖曳式海洋剖面观测仪等4个子系统组成 。
对中国科学家来说 , 在北极建设无人值守的观测设备和“冰站”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 。 据报道 , 早在2008年 , 中国科考团队就开始在北极地区建设通过卫星传输资料的自动气象观测站 。 2016年 , 第七次北极科考期间 , 中国科学家曾建了6个短期“冰站”、1个长期“冰站” 。 然而 , 与以往相比 , 本次科考中建立的“冰站”的看点是首次布放自主研发的无人值守观测监测系统 , 实现对北极地区海洋、海冰、大气3个界面多个环境参数的连续观测和监测 , 获取完整的海冰生长消融过程中气-海-冰相互作用的数据 。
自主研发无人值守的冰站系统不易 , 在冰上安装布放也很困难 。 由于气候变暖 , 北半球夏季的北极海冰大面积消融 , 而建立冰站必须尽可能选择面积较大、较坚固的海冰 ,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遴选 。 这时 , “雪龙号”上的船载直升机就派上用场 , 升空盘旋 , 仔细来回侦察 , 选择那些面积和厚度较大、裂隙较少的海冰 。 选定海冰之后 , 接着就是转运设备和施工 , 虽然是北极的夏季 , 但是冰面上不仅异常寒冷 , 而且天气多变 , 往往是狂风、大雪、浓雾接踵而至 。 施工队员克服重重困难 , 终于把设备安装到位并进行了成功测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