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中山站附近区域卸运物资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考察队在恩克斯堡岛实施新站选址奠基作业物资卸运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经过长达160多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 我国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 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4月21日返抵上海 。
逐步完善的航空网络, 正改变我国南极考察模式
300多人的团队, 总航程近4万海里 。 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围绕“雪龙探极”工程建设和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两大任务, 圆满完成了科学调查任务62项和考察保障任务22项 。 本次考察先后在南极不同区域开展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 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为我国南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
最振奋人心的是有关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进展 。 我国现有4座南极考察站 。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 前两座是越冬站, 后两座是度夏站 。 “南极的罗斯海区域与现有4座考察站所处的区域不同, 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差异化更强的科考价值 。 ”据第三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介绍,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 基于对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 在罗斯海地区建造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势在必行 。
身负重担, 本次考察队成功抢滩登陆了原始荒凉的恩克斯堡岛, 开展了新站工程建设前期准备 。 队员们将3台重型工程装备部署上岛, 开展了站区勘察工作, 完成了新站营地、道路、堆场和临时码头建设, 并设置了观测小屋开展企鹅调查和栖息地环境监测, 进行了新站建设选址奠基, 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设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
引人注目的成果还包括成功实施了我国首次南极海洋和陆地环境业务化考察 。 “所谓业务化考察, 是指长期、持续地开展考察工作 。 那些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科学课题, 靠研究‘孤峰’和成果‘碎片’远远不够, 需要更连贯和更全面的科学数据支撑 。 ”杨惠根说, 只有更好地认识南极, 才能更好保护和利用南极 。
本次业务化考察成果非常丰富 。 比如, 首次在南极海域检测出微塑料 。 “这揭示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塑料污染已经深入南大洋 。 ”杨惠根解释道 。 考察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阿蒙森海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海洋站位综合调查, 完成了5个断面37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 其中沿126°W经度线的A2断面与B2断面相衔接, 共横跨12.7个纬度, 总长达1420公里, 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长的全深度海洋综合观测经向大断面 。 考察队还开展了首次罗斯海环境调查, 覆盖海域10万平方公里, 精密勘察海底地形6000平方公里 。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 是南极考察航空保障 。 逐步完善的南极航空网络, 正改变着我国南极考察的模式 。 本次考察,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投入业务化应用, 总计执行80次起降, 执行航空调查、国际合作、运输保障任务, 首次实施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南极中山站 。 “雪鹰601”共完成19个架次的飞行观测, 累计飞行超过4.5万公里, 观测区域覆盖东南极冰架系统、冰下山脉、冰下湖泊及深部峡谷系统等, 完整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冰雷达、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数据, 揭示了绕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热通量异常特征, 这对研究冰盖变化及其对海平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
推荐阅读
- “雪龙”号结束南极科考任务返航
- 德南极考察站科学家首次成功培育出无土无光蔬菜
- 成功进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区域
- 视宁度测量望远镜 在南极完成安装
- 双龙探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15日出征
- 远望5号船圆满完成3次海上测控任务凯旋
- “雪龙2”号首次进入南极地区
-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沪
- 澳科考船赴南极海域研究蓝鲸
- 冰山雪海探南极——“雪龙”号第35次南极科考航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