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破窗效应

也称“破窗谬论” , 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 , 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这位黑兹利特说 , 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 , 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 , 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 , 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 , 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 , 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 。“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 。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 , 放之于地震 , 放之于战争 , 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效应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 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 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 , 他把车牌摘掉 , 把顶棚打开 , 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 , 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 ,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 , 仅仅过了几个小时 , 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 ,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 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 ,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 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 , 敞开的大门 , 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 , 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 , 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 , 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 , 有关领导不以为然 , 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 , 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 , 没有人去修补 , 隔不久 , 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 , 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 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 ,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 , 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 , 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 ,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 , 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 , 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 , 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 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 , 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 , 积重难返 。美国有一家公司 , 规模虽然不大 , 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 , 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 , 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 , 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 , 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 , 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 , 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 , 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 , 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 , 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 , 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 , 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 , 少实现了利润 , 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 , 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 , 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 , 杰瑞流泪了 , 工作了几年时间 , 杰瑞有过风光 , 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 , 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 , 杰瑞知道 , 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 , 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 , 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 , 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 。“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 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 , 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 , 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 , 会诱使人们仿效 , 甚至变本加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