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 ,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 , 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 , 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 , 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 , 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 , 微风拂面 , 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 , 乘着游客划桨而航 , 桥、岛、殿、阁 , 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 , 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 , 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 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昆明湖上好山园》
侯瑞华
入冬以来 , 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 。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 。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 。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 。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 , 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 。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 。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 。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 。昆明湖清淤时 , 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 。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 。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 。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 , 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 。(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 。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 。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 。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 。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 , 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 。”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 。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 。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 。闲游宛似苏堤上 , 欲向桥边问酒胪 。”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
1985年 , 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 , 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 。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 。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 。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 。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大湖放水前,人们游览颐和园 , 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
歌曲《昆明湖》
《昆明湖》
歌手:后弦
放春周游忘三千里
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
将错就错乘春美意
岸离昆明十七句
诗兴拥挤
云茶素眉等水来请
两毫春意透湖心
别了低不语
平仄心牢记
春来怒放春归爱不提
湖拥山水厅
心却住昆明
化装茶马送你离去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辗转昆明客暖旁席
斯文同窗普洱语
不知所云
冷暖互探过两三句
寒暄偶尔有人应
缘起丹青久违生趣
挑灯共勉为半题
月也妒忌
针线再问问过桥女
绣花愿落谁家绿
桌对椅叹息
转学令千金
湖边昆明摘下半只梨
春过冬要醒,
挪走窗外景
哑雀还想共唱连理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句话半首蝶恋花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个人伴奏冷笑话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曲风在第一张《古玩》专辑“宫调RnB”风格之后 , 透出全新“RnC” (RHYTHM & china)风格的走向,可以看作是9月第二张大碟全面转变“RnC”风格的预告篇,在现实与古典交汇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幻想主义元素,幻想是主人公在现实中心态的写照,两部分首尾呼应,文字的描述风格上,使用了近代古白话文的手法,把幻想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串了起来 。
此曲是后弦游历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冬景之后创作 。里面也夹杂着多年前后弦对春城昆明的印象 。
在编曲上,作为全创音乐人 , 后弦努力突破自己的音乐制作极限,第一次尝试把曼陀铃、尼龙吉他、钢琴、中提琴为代表的西洋组合与长笛、古筝、扬琴代表的东方组合等多达三十轨风格配器交汇融合到了一起 。营造出独特的弦式听觉盛宴 。
《昆明湖》为3EP《九公主》“走神”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 。主题:情感 。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 。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 。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 。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 。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 。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 。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 。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 。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 。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 。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 。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 。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 。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 。明代 , 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 。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 。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 。此名沿用至今 。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 , 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 , 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 , 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 , 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 , 称为后湖 。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 , 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 , 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 , 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 , 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1]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 , 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 。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 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 。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 。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 ,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 。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形状像人的心脏 。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纣为2.2平方公里 。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 。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约3米 。湖面部有一座长堤,是仿杭州西湖而建 。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西堤以东是南沏 , 水面最广,偎山带景,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北部称西湖,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 。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 。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 。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它的面积达16余亩 ,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 。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 。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 。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 ,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 。每年湖冰融解后 , 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 亭因此得名 。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 。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 ,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728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 令人赞叹不已 。长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联殿通阁 , 犹如一条彩带 。在长廊中漫步观湖,步移景换,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 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 。岛上原有的建筑,都於1860年烧毁 。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 地势较高,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 。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 。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 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叫清晏舫 。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 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十分美观 。昆明湖由清晏舫向北 ,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便折入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别有一番江南景色 。这里 , 碧水潆回,古松参天,饶有幽趣 。后山的建筑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 。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 各具妙趣 。登临这些楼台亭阁,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 ,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 。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这条街又名苏州街,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 。眺远斋地势较高,面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 。园中之园的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原名惠山园 。园内一池碧水 , 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 。谐趣园内 , 竹影拂栏,泉流缓缓,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 。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 。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 布局得宜 , 浑然一体 。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 。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西山群峰便是远景 。显得山外有山 , 景外有景,水阔天空,层次分明 ,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 。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视界广阔,烟波浩渺,远处西山淡雅 , 东面高楼排空,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令人目酣神醉 。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 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 , 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
【昆明西堤之于乾隆的重要性,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 , 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 , 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 , 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 , 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 。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 。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 。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 , 形成抱湖之势 。湖的西方 , 西山高峰耸峙 。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 。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 。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 。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 。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 。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 。后屡经变故 , 到解放前 ,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 。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 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 。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 , 京城百姓扶老携幼 , 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 , 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 , 可分为三个部分 , 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 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 , 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 , 诗情画意 , 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 , 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 ,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 , 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 , 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 。
颐和园的昆明湖 , 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 , 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 , 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 , 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 , 立于青山之上 , 北看佛香高阁 , 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 , 载着游客环湖游览 , 条条小船 , 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2、颐和园的昆明湖?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 。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 , 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 。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 。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 。民国以后 , 成为公园 。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 。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 。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 , 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 。[1][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
中文名
昆明湖
别称
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
所属水系
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
面积
3000亩
预订门票45.00元起
携程旅游提供
去订票
景点美图
共39张
名称由来
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 。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 。“瓮山泊”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 。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明湖,山、西湖(金海)改名 , 内容为“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 。”根据万寿山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 , 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 , 才更名昆明湖 。目的是利用其进行习武 。后来也确实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开展了一阵训练,只不过仅为慈禧观赏之用 。[3]
位置境域
昆明湖在北京市的位置
昆明湖在海淀区的位置
昆明湖的范围及周边园林建筑
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 , 南向平野 。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建国初期,总水面面积为204.9万平方米 , 其中东湖最大为125.8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水面积最小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积为43.7万平方米 。东湖湖底最深处标高为47.5米,大部分湖底标高为48.5米,其它两湖湖底标高则在49~49.5米之间 。
21世纪初时,总面积为212万平方米 。其中 , 东湖为132.9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为43.7万平方米 。[4] [1]
昆明湖概览
昆明湖
昆明湖
水系构成
昆明湖水 , 最早为原有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起源的白浮瓮山河注入补充 。后来以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由北长河自东北角进入 。然后自东部流出 。一部分是供应京西水田及圆明园、清华园等园林用水,这部分水量约占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后都流入清河;其余的三分之二水量经南长河流入京城 , 最后归于通惠河 。这些河流上源干枯后,1960年代建成京密引水渠,成为其新的水源 。[5]
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白浮泉)
为补充水源 , 乾降十六年(1751)分别从香山的双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樱桃沟的水源头诸泉,铺设总长7公里的引水石槽,将泉水引入昆明湖 。[4]
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 , 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 , 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 。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全长160里140步 。白浮翁山河即其上源河 。该河自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 , 西折南转,下汇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泉、玉泉诸水 , 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翁山泊(今昆明湖),长32公里 。元末明初 , 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 。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 。
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 , 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 。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 。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公里 。青龙闸起节制水流的作用,闭闸则抬高水位,使玉泉水得以进入昆明湖;提闸则分流汇洪,免受泛滥之灾 。该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 。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 。1977年昆明湖河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北长河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公里 。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 。1995年治理北长河时,与永丰渠相通,治理长度4公里 。
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 。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 。河上建有广源闸、白石桥、高粱桥等闸桥 。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 。全长10.8公里 。它不是一条天然河道,中间有海淀台地相隔 。金代建都北京后,经人工把台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 。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上游水源 。以后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去西湖(昆明湖)浏览的御用水道 。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公里河道 。南长河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2]
京密引水渠,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干渠全长110公里,1966年建成通水 。此渠从苏家索乡后沙涧村西北入海淀区境,至罗道庄北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入玉渊潭和八一湖,流经海淀区34公里,自西北至东南纵贯全区 。[6]
昆明湖及附近水系形势图
水文特征
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 。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 。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 。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 。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11.2% 。[7]
湖区岛屿
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屿,分别是:位于东湖的南湖岛(岛上建有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镜阁岛(岛上原有治镜阁,1860年,英法联军轰毁,后慈禧重修颐和园,将阁上的部分构件拆去营建园内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岛(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
每一个湖中各筑一个 。三岛成鼎足之势,象征海中的仙岛 。这种“一池三山”的构筑形式,是沿袭中国皇家园林的传统作法 。早在秦始皇时期,因迷信神仙术,派人到东海本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被方士欺骗后仍不死心,便在宫苑内挖湖筑岛 , 模拟仙境,以满足精神止的渴求,到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岛 。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续下来,成为帝王园林的规范 。[8]
南湖岛
南湖岛,是复建最好的一岛,可供游人观赏 。原为西湖东堤处,原有龙王庙 。乾隆扩湖后,湖界东移,此处留下未挖,成为孤岛 。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巨大砌岸 。北部有假山,山上是主体建筑涵虚堂 。原是清代一座仿武昌黄鹤楼的三层楼阁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后被英法联军焚毁 , 光绪年间复建成一层大殿 。建有码头 。岛上还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和云香阁等建筑 。[9]
治镜阁岛
治镜阁旧照
治镜阁岛 , 在西北湖,岛中心建有圆城,城上为治镜阁 , 故把该岛称团城岛或治镜阁岛 。该阁于光绪十三年拆除,仅留下一座残破的城基 。[10]
藻鉴堂岛
藻鉴堂岛 , 位于西南湖中 。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
凤凰墩
凤凰墩,在最南端 , 位于昆明湖南岸不远的水面中,是一个仿无锡运河中黄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岛 。岛上建有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的亭子 。[9]
形成变迁
昆明湖古称为“七里泺” 。是由古代永定河河道演化而来的 。商代以前,永定河是走八宝山、昆明湖、圆明园、清河路线的,由于水流大,在玉泉山与海淀台地之间,形成了数公里宽的河谷 。以后在八宝山断裂带的地质作用下,永定河向南改道 。然而,原河谷中的低洼地则变成湖泊 。昆明湖即是这样由河道变成湖泊的 。又由于昆明湖临近玉泉山,丰沛的玉泉可为其供给充足的水源,使其经久不衰 。同时,经考察,古人曾在万寿山前修筑过一条长长的堤坝,它挡住西来之水,使之集成湖 。该堤坝古称西堤(此西堤非现代昆明湖中的西) 。
古西堤北端位于万寿山西侧,向南修筑,在今玉带桥东北约100米处转向东南同 , 延伸至今南湖岛(龙王庙)西北角 , 再沿十七孔桥方向东南延伸至比明湖东岸,然后便沿湖东岸南转至绣漪桥,出颐和园后,堤坝是沿南长河的河道向东南延伸的,直至麦庄桥附近 , 号称“十里长堤“,因该堤位于京城之西,故被称为“西堤”,亦称‘“官堤” 。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工程设施 , 也是京西通往昆明湖风景区的重要游览线路 。
古堤坝的修筑当不晚于金代 , 堤坝阻挡西来之水,堤东北当时是没有水的 。古代昆明湖水域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湖水是位于堤坝以西的,只有到了清代对昆明湖扩展后才成现状 。[11]
昆明湖形成以后,逐渐为历代封建帝王所看中 , 几百年间不断加以建设、修饰 。金代金章宗曾在此修建金水院 。公元1292年,元代郭守敬引白浮及西山诸泉,汇于这一水域 , 并扩大疏浚,成为当时一座蓄水库,称“瓮山泊”或“大泊湖” 。为通惠河漕运补充水源 。当时的风景中心在西北部,靠近玉泉山 。明代后期,风景区逐渐东移,1494年建园静寺,1506年扩大为“好山园”,当时瓮山泊又称“西湖” 。后来,由于白浮瓮山引水工程废弃,泉水断流,沿湖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周围仅十里 。1749年,清代将西湖东西边扩展,原龙王庙在西湖东岸,西湖向东扩展后,龙王庙未迁移,留做湖中小岛;同时加筑了东堤,形成一道拦水大坝 。经过这次扩展湖周长达15公里多,和明末相比 , 扩大了两倍 。1750年乾隆皇帝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 , 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 , 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 。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 。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 [4]
治理开发
湖区治理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其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1956年疏浚西南湖 。1960年至1961年疏浚西北湖 。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因淤积严重,1977年河湖分流,改由二院闸进入西北湖 。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原昆明湖进、出水口各六 , 现进、出水口各二 。1990年冬至1991年春对昆明湖进行大规模疏浚,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 , 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 。[4]
西北角的京密引水渠进水闸
昆明湖东堤上的二龙闸
昆明湖东堤上的二龙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当湖水位为49米左右时,西北、西南两湖多处滩地外露,芦苇丛生,荒芜零落、游人稀少 。
1956年下半年,市政上下水道工程局与交通部航务局商定,调天津疏浚公司的“北京号”吸扬式挖泥船来京疏挖昆明湖 。先完成了西南湖的疏浚工程,排泥于南墙外540亩旱田内,经沉淀后将清水排入金河 。该湖平均挖深2米左右,使湖底高程降至47米 。共挖出淤泥89万立方米 。1960~1961年春疏浚西北湖,挖出淤泥71万立方米 。后因“北京”号调走,东湖未能疏浚 。
西北、西南两湖疏浚后,不仅水面面积有所扩大;同时也改变了过去水浅滩荒的状况,增加了颐和园景观 。
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 , 给昆明湖开辟了新水源 。同时也改变了玉泉山、北长河一带水系的流向 。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废掉了古老的青龙闸 。使用密云水库来水自北向南入昆明湖 。为此兴建了昆明湖进水闸(颐和闸)一座,出口兴建绣漪闸和橡胶坝一座 。新建的京密引水渠需穿行昆明湖,而湖底高程高于京密引水渠底,为沟通引水渠,自进水闸至绣漪闸间开挖一条输水道 。这项疏挖工程于1967年至1968年由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施工 。出泥约10万立方米 。占用了昆明湖南部的部分水面 。
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在运行期间 , 因引水渠穿流昆明湖,使水位因引水渠来水多少而时涨时落,影响游船及荷花生长 。1974年为解决燕山石油化工厂的用水问题,北京市决定由官厅、密云两水库为石化厂供水 , 以昆明湖为取水池,铺设铁管道向石化厂送水,这更加影响了昆明湖水位的稳定 。为使昆明湖保持一定水位,又兴建了河湖分流工程,使密云来水通行另一渠道 。
这一工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京密引水渠昆明湖入口处向西南 , 并借北长河故道,经1950年新建的颐和园分水闸东侧入昆明湖的西北湖(团城湖,设计时用此名) 。这段渠长838米,设计输水能力为3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50立方米每秒;并于入口处建2孔(孔宽各8米)平板节制闸一座 。此渠道与北长河玉泉山水呈立体交叉,即玉泉山水经京密引水渠渠底下,沿旧道经玉带桥入昆明湖 。第二部分是团城湖部分,包括石油化工厂取水口及西南湖的连通闸 。石化取水建筑物位于团城湖西岸,取水量近期为4.4立方米每秒,远期为6.6立方米每秒 。湖岸四周全部加以衬砌 。为有一定的机动水流和增加水流调节的灵活性,在团城湖与西南湖之间建木结构闸桥一座 , 计四孔,每孔宽4.2米,全部为木制叠梁闸板(1982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和启闭式钢丝网平板混凝土闸门) 。第三部分是河湖分流渠南段渠道,起自团城湖出口 , 终止绣漪桥闸,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相接,长1775米,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45立方米每秒 。为控制团城湖水位和泄入昆玉段的流量,在绣漪闸西300米处建南闸一座,其大小与团城湖入口处节制闸相同 。此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 , 市政四公司施工,1977年1月开工,1981年5月竣工 。
昆明湖及河湖分流工程示意图
由于东湖未能疏浚,加之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后直接穿行东湖,带入的泥沙、杂物沉淀于湖底,致使湖底抬高,即使最高水位时机游船也难于游动,严重影响着颐和园的景观 。为此,市政府决定于1990年冬至1991年春发动全市工农商学兵、党政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并结合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共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挖深0.57米 。[12] [4]
园林建设
昆明湖原名“翁山泊”,金代即有开辟,元时称“西湖”,时有“西湖景”之称,明代有“好山园”,清代曾作草料厂 。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开拓湖面 , 次年乾隆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在翁山圆静寺废墟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改翁山为万寿山,西湖易名昆明湖 , 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园 。历时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 , 嘉道以来略有增建 。咸丰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 , 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 , 光绪十四年(1888)易名颐和园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国联军洗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数易归属,1942年后辟为公园 。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全园有各种古建筑3000多间,景点繁多 , 著名的号称“六十景” 。昆明湖北岸,为万寿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辉玉宇”的牌楼 , 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至智慧海,层层升高,构成巨大的建筑群 。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 。湖东岸分布着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间造的铜牛、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廓如亭畔 , 150米长的十七孔桥连接湖岸和南湖岛,桥栏雕石狮500余只 。岛上有龙王庙、月波楼、云香阁、涵虚堂等建筑 。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堤上建6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湖的西北36米长的清晏舫(俗称石舫) ,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 。后山后湖区,1980年代恢复为苏州街长约300米,依山傍水 , 两岸排列仿古店铺 。后湖东端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被誉为“园中之园” 。[13]
湖边建筑
万寿山
湖边建筑
后湖
航道航运
昆明湖,元代为北京(时为大都)城区运河的水源地 。元初 , 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 。通惠河引北部诸泉,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昆明湖(时称翁山泊),即白浮翁山河;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 , 打通了大运河至京城的航道 。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 , 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 。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 , 因不彻底而未成 。但昆明湖仍然是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至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 。[2]
引水工程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 , 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 , 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 , 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 。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 , 蓄水量大增 , 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 。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
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4]
涵洞闸口
昆明湖除青龙桥下的三孔闸门为溢洪闸外,还6个出水口:其一是谐趣园眺远斋附近,出宫墙,流过垂虹桥 , 至圆明圆;其二是谐趣园东北惠山园闸,出宫墙东流与与前水汇合至圆明园;其三是谐趣园西闸口,出宫墙南流,过东宫门(南北有二白玉石桥)与二龙闸出流之水合;其四是新建堤坝上的二龙闸 , 该闸为二孔闸,单孔宽2.5米,不常提闸板,水东北流,经营市街一带后,过马厂桥入圆明园;其五是二龙闸以南的四涵洞,流出之水灌溉六郎庄一带水田,然后经蔚秀园西北侧流 , 过红桥(今101中学门前) , 绕清华园入清河 。涵洞初建时有木板为闸,木板因年久朽坏后,成了常流水;其六是昆明湖最南绣漪桥闸,此处为南长河的起点,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中,京城用水,航运用水就是从这里流出供给的 。[5]
堤坝桥梁
东堤,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堤 , 东侧是颐和园园墙 。原名西堤 , 是为保护东边的畅春园而建的 。后来扩挖西湖成为昆明湖后,这里成了昆明湖的东岸,所以又改名叫东堤了 。
西堤 , 北起西如意门内、宿云檐以西的西堤第一桥界湖桥,南止于西堤南首柳桥以南的昆明湖南岸 。是西湖区的的东界 。[9]
西堤上建有六桥,乾隆年间,自北向南依次为:柳桥、桑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界湖桥 。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 , 由高低、宽度不同的17个发券孔组成,中间一孔最高、高宽,因其位于两边分数为阳极之数“九"处,含有“级”之意 。两边各孔对称的逐步缩小,使桥身有如长虹呈现弧线形拱桥 。防芦沟桥而建,又有苏州宝带桥特点,桥栏有望柱62对,望柱头共饰有不同神态的石狮544个 。
昆明湖出口绣漪桥
绣漪桥,高拱石桥,单孔,是清代帝王从水路来清漪园(颐和园),由长河水道进园的必经路 。[9]
界湖桥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 。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 , 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 。在清漪园时代 , 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 。界湖桥,为3孔石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 , 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 。[10]
柳桥
柳桥 , 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是西堤六桥之一 。桥身南北方向,清漪园早期时,桥南端叫“界湖桥”,北端的桥叫“柳桥” 。名字取自杜甫“柳桥睛有絮”的诗句 。桥下中间为方形流水孔,两侧为发券形流水孔,桥上建有歇山重檐箍头脊的桥亭 。
豳风桥
桑苎桥,后改为豳凤桥,是屋桥,桥亭为长方形,歇山重檐灰瓦顶 。
玉带桥
玉带桥,是一座高拱石桥 。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既是昆明湖入水口,又是当年帝后乘船去玉泉山的出口,建筑艺术美观造型,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 。1917年在美国建成的狱门桥,就是以玉带桥为蓝本设计的 。
镜桥
镜桥,桥名源于李白在《秋登宣城谢I北楼》的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句 。镜桥上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尘亭,是解放后恢复重建的 。
练桥,桥名原自南朝诗人谢I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桥上建有重檐四角攒尘顶的桥亭 。
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的造型优美 。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这美丽的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 , 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从此 ,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 , 祝大家愉快,希望大家能把游览颐和园的快乐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 ,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 。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 , 水源多来自此渠 。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 , 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 。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 。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
昆明湖是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 。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 , 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 。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 。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 。
静水湖岩那里,脑子进水 , 火焰燃起
3、昆明湖传说回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 , 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 , 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 , 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 , 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 , 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 , 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 ,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 , 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编辑本段]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 。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 , 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 , 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 , 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 , 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颐和园的昆明湖 , 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 , 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 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 , 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 , 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 , 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 , 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宕∈痹渖盍宋蜕讲床⒓右岳┏?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中国民间故事昆明湖的传说
北京颐和园原是西山脚下的一片沼泽,在清朝中后期,为建万寿山,挖土成坑,后连成一片,起名昆明湖,用西山的玉泉水灌入,第一年成形,就遇西山降大雨,水漫昆明湖,后来怕它涨水,就在湖畔铸一铜牛,面向湖水,水多就饮,再多就鸣,这铜牛就是镇湖用的 。
北京的颐和园元氏县山脚下的一片沼泽在
4、颐和园昆明湖介绍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 , 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 , 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 , 京城百姓扶老携幼 , 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 , 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 , 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 , 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 , 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 , 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昆明湖上好山园》
侯瑞华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 。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
说起此处遗址 , 确实鲜为人知 。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 。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 , “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 。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 , 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 。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 。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 。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 , 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 。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 , 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 。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 , 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 。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 。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 , 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 。(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 。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 。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 , 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 。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 。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 。”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 , 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 。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 。遗臭丰碑旧阉竖 , 煎茶古寺老浮屠 。闲游宛似苏堤上,欲向桥边问酒胪 。”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
1985年 , 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 , 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 , 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 , 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 。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 。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 。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 , 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 。遗址的发现 , 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大湖放水前,人们游览颐和园 , 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 , 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
歌曲《昆明湖》
《昆明湖》
歌手:后弦
放春周游忘三千里
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
将错就错乘春美意
岸离昆明十七句
诗兴拥挤
云茶素眉等水来请
两毫春意透湖心
别了低不语
平仄心牢记
春来怒放春归爱不提
湖拥山水厅
心却住昆明
化装茶马送你离去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误把昆明爱
爱比不爱更失败
败给矜持后现代
代我对爱说声Bye!
辗转昆明客暖旁席
斯文同窗普洱语
不知所云
冷暖互探过两三句
寒暄偶尔有人应
缘起丹青久违生趣
挑灯共勉为半题
月也妒忌
针线再问问过桥女
绣花愿落谁家绿
桌对椅叹息
转学令千金
湖边昆明摘下半只梨
春过冬要醒,
挪走窗外景
哑雀还想共唱连理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句话半首蝶恋花
半杯茶半杯湖底沙
半个人伴奏冷笑话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转身湖水换成泪
我欲把心寄给春再暖一回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
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眼泪
半年前蒸起跟着云飞
南追慢慢打下雨水
还给了彩云下的茶杯
《昆明湖》的曲风在第一张《古玩》专辑“宫调RnB”风格之后 , 透出全新“RnC” (RHYTHM & china)风格的走向 , 可以看作是9月第二张大碟全面转变“RnC”风格的预告篇,在现实与古典交汇的基础上 , 大量融入了幻想主义元素,幻想是主人公在现实中心态的写照 , 两部分首尾呼应,文字的描述风格上,使用了近代古白话文的手法,把幻想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串了起来 。
此曲是后弦游历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冬景之后创作 。里面也夹杂着多年前后弦对春城昆明的印象 。
在编曲上 , 作为全创音乐人,后弦努力突破自己的音乐制作极限,第一次尝试把曼陀铃、尼龙吉他、钢琴、中提琴为代表的西洋组合与长笛、古筝、扬琴代表的东方组合等多达三十轨风格配器交汇融合到了一起 。营造出独特的弦式听觉盛宴 。
《昆明湖》为3EP《九公主》“走神”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 。主题:情感 。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宕∈痹渖盍宋蜕讲床⒓右岳┏?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 米, 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 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 昂首竖耳,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 非常优美生动, 原取神牛镇水之意, 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 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处得春气之先, 亭畔桃红柳绿, 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 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长728 米, 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联殿通阁, 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 步移景换, 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有团城岛, 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 都於1860 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地势较高, 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
由清晏舫向北,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 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 碧水潆回, 古松参天, 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 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 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 它的前方,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 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 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 面对墙外的街道, 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 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 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 亭亭莲叶, 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 竹影拂栏, 泉流缓缓,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 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 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 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阔天空, 层次分明,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 视界广阔, 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 东面高楼排空, 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 , 又称瓮山泊 。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 , 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 , 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 , 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 , 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
给你张照片http://www.jsdj.com/luyou/lyzy/bjyiheyuan3.htm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 ,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 , 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 , 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 , 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 , 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 , 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 , 改称颐和园 , 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 , 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 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 , 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 , 立于岸边,放眼观看 , 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 , 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5、昆明湖名字的由来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 , 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 , 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 。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 , 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 , 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 。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 , 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 , 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
昆明湖风景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 。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 。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 , 载着游客环湖游览 , 条条小船 , 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 。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 。粼粼的湖水 , 蜿蜒的堤式 , 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 , 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
《昆明湖上好山园》
侯瑞华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 。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 。此地基之上建筑 , 大约被毁300余年了 。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 。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 。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 。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 。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 。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 , 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 , 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 。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 , 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 。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 。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 。(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 。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 。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 , 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 。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 。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 。”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 。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 。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 。闲游宛似苏堤上 , 欲向桥边问酒胪 。”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 , 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 , 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 。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 。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 。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 。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大湖放水前 , 人们游览颐和园,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
1“昆明”的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 , 有多种说法 , 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 。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 , 北至叶榆,名为Q、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 , 地方可数千里 。”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 。“武德二年 , 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 。”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 。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 。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 , 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 。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 , 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 。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 。”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 , 当属非虚…… 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 。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 , 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 , 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 。
http://www.newkm.cn/5350/2005/08/19/728@248771.htm
2“昆明”是掌管春季的昆氏仙族里最年轻动人的千金,她第一次受命到苏堤放春;
昆明被路途的美景沉醉 , 一时忘我,一游就是三千里,误将北方的湖当成了苏堤,错把第一场春雨下给了湖 , 湖在春意中醒来 。
冷漠的湖邂逅暖意的昆明,将错就错,发生了一段动人恋情 , “昆明湖”由此而来 。转眼冬季将至 , 昆明也因误放春而被勒令返回受罚,昆明与湖在离别之时,湖强忍悲痛,外表冷冷地接受了分离的事实,原先已准备好为爱而战的昆明,失望地离去;
昆明离去的刹那,湖的泪水再也无法下咽 , 没有昆明的昆明湖,满湖水变成了满湖泪 , 在冬天冻成了冰;半年后,满湖的泪开始融化,悄悄地蒸腾起来,乘着云到了南方,在昆明下了一场泪雨,落在了昆明的普洱茶里 。
当初的一场爱,又默默地还给了昆明 。
(这是关于后弦<昆明湖>的说法)
滇池古称滇南泽 , 又名昆明湖 。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
1、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 。
2、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 , 颠也 。”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 。
3、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k族”或“填戎”),楚将庄F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
4、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
扩展资料:
形成演变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大约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距今约7000万年),古盘龙江已发育,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昆明附近成为宽浅的谷地 。
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约在1200万年前),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 。断层线以西 , 地壳受到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似从湖畔拔地而起 。
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积水而成为古滇池 。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 , 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 , 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 。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 , 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 , 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 。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 , 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 。
推荐阅读
- 环滇池一圈多少公里,环绕昆明滇池一周是多少公里?
- 昆明浪琴手表哪里买最便宜,昆明浪琴表专柜在哪里
- 昆明万国手表专卖店地址,昆明智臻表业如何
- 昆明哪里回收手表,昆明有天梭手表回收店吗?
- 昆明浪琴专卖店地址查询,浪琴表专柜昆明地址
- 昆明买手表去哪个商场,昆明浪琴二手市场在哪
- 昆明美度手表专柜在哪里,昆明浪琴表专柜在哪里
- 昆明万国司法考试培训,司法考试培训班哪个比较好???
- 昆明浪琴手表专卖店地址,浪琴昆明专卖店在哪里
- 昆明名表店专卖店在哪里,昆明钟表市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