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为什么不是一年中最热的

地球,是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 。同时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 。它的自转轴与轨道平面保持倾斜,所以,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有直射,也有斜射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是影响地球上天气冷暖的主要因素 。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则为斜射,时间便是冬季 。这时,北半球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短,照不到的时间长,即日短夜长 。冬至时,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到了春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同样被照到,日夜就一样长短了 。夏季,北半球受阳光直射,每天照到的阳光时间长,照不到阳光的时间短,所以就形成了日长夜短 。而夏至日白天照射阳光的时间最长,所以夏至是一年中日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到了秋分便和春分一样,日夜一样长短了 。我国地理位置属于北半球,所以夏天日长夜短,而冬天则日短夜长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名誉上是夏天过了一半了,但有时它又表现为夏的开始,这又与三候和温度有关 。有的年份,夏至时还绿满田园,若明媚春光 。有些年份,则蝉声聒耳,挥汗如雨的盛夏气象了 。
在天文学上,夏至的开端不并是根据气侯的炎热程度而定,而是以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而定的 。在北半球,中午的太阳在夏至日升的最高,而这一天则被定为夏至日 。这一天白天最长,而地理越往北,则白天越长,有的白天时长可达十五六个小时 。但这一天并不是最热的一天 。
地球上俗称: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伏天,來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约夏至后二十天上下)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五个庚日为末伏 。
伏天的一伏二伏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天干十日为准 。而末伏则因秋后加一伏的缘故,所以有些年份末伏则为二十天 。而中伏最热,立秋后拉杂(闷)热 。
夏至为何不是最热天呢?原因是与夜晚和时长有关 。当夏至高温來临后,因为初来,白天日照热能,则被夜晚阴寒散去,第一天晚上会把白天的热量散尽,到第二晚,第三晚,第十八晚上时,由于时差天长夜短之故,它会天天散不完而每晚将会储存一些热量而又每晚逐步积累,到了初伏时节,白天太阳照射的热量夜晚已不能过多散发,只散发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热能积累再遇白天新来的热量相叠,是以才会有大热天气的生发 。加上伏天地阴较重,湿气最大,地面受潮力最为明显,可见上潮水珠 。太阳高温吸收地面湿气,而低空气压又有下压趋势,所以才又产生了闷热天气 。
伏热:是夏温积累和地湿生化的作用形成的 。
简 。
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热其实不是太阳照射的,而是地面反射给大气的,因为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 。近地面是我们的直接热源,夏至日的时候虽然地面吸收了很多热量,不过等到它完全释放出来需要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 。
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直接穿透大气层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等把热带给空气 。大气层对于太阳辐射的热量来说,是进来畅通无阻,出去却很慢,很不容易,有点“宽进严出”,形成了保温作用 。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 。这样一来,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 。
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但是在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但还是相当高的;日照不是最长,但也还是相当长 。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日平均温度继续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