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京味儿小说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首先,明确一下“京味”是什么:京味简单来说就是北京味 。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若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三味”:
【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京味儿小说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什么特点】第一,乡土味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墙,天桥的杂耍,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 。
第二,传统味,或者可以称做“古味”、“文化味” 。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 。在时间历史文化的积淀下,北京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如人际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比较宽容、谦和,也较豁达,善于自我解嘲,有某种幽默感,比较重视文化素养等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方面对北京人的思想束缚也较重,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接受新事物、新风气比较缓慢,封建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的残余较浓等等 。
第三,市井味 。指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 。这种下层市民,大体属于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例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职员以及主要以体力谋生的洋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匠人、佣人等,即旧社会所谓“引车卖浆之徒” 。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一些素朴美德,如勤劳、善良、宽厚、克己;同时又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和传统规范的影响,下层市民的许多弱质、缺陷,如自私、狭窄、虚荣、平庸等所谓“小市民”习气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今天,我们所谓“老北京”,多半属于这一阶层 。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渗透,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 。
之前便有提出过“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题材合格线 。
 (二)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
 (三)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
老舍先生无疑是一位京味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里的京味语言是不可忽视的,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除了语言外,其作品完全是符合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的 。
与其说,京味小说要符合那三个标准,不如说,这三个标准,亦是京味小说的特点 。
京味就是北京的味道,北京人说话是与众不同的,是带着儿化音的 。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聚集其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世俗生活所呈现的意趣风致,写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琐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这画卷洋溢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
“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 、 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
俗白、凝练、纯净,是京味小说的特色 。作家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吸收和精细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让北京人说北京话,用北京话叙述北京的故事,描绘北京的风物,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全融为了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