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起源,白姓的来源是什么( 三 )


《白氏族谱》系指西华县奉母镇的白姓所修续的族谱 。周口市白姓共26000多人,而西华县只有5000多人,说明周口市还有20000多白姓人口,不知来自何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会都与西华县白姓同出一源 。
奉母镇白庄村的白姓来自河北省南宫县 。500多年前,明英宗正统七年,南宫县有一个叫白圭的举子考中了进士,朝廷让他当监察御史 。由于他政绩卓著,又升为副都御史 。他在抵御兀良哈和鞑靼入侵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又升为兵部侍郎、工部尚书 。明宪宗成化元年,西华人刘通率领饥寒交迫的流民在湖北、四川交界一带造反,朝廷派白圭带兵镇压 。白圭很快就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 。他得胜还朝后,朝廷又让他改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又进太子太保兼大学士 。朝廷害怕刘通的老家西华还会有人造反,为刘通报仇,于是任命白圭的三子白敬为河南留守使,专职镇压西华县敢于造反的农民 。成化十一年,白敬在西华安了家,从此,西华县有了个白庄村 。当时的白庄,就在今白寺小学的南边,现名“前宅” 。后来人口繁衍,一部分人西迁半里许,即今大白庄;后又东迁一里许,即今小白庄 。小白庄比大白庄人口繁衍得快,到了清朝初年,有一支从小白庄迁往姚桥河南,成了姚桥河南白姓人家的老祖爷 。这位老祖爷叫白生亮,字明远,他及其六个儿子的坟墓如今还完好地坐落在姚南行政村西南的“柏树坟”内 。
由于人多地少,从明朝末年就有白氏支脉迁往外地,县内有迁逍遥白湾的,有迁艾岗白桥的,还有迁往西夏的;县外有迁往漯河市郾城县、漯河市临颍县、驻马店市西平县、周口市商水县、周口市淮阳县、驻马店市正阳县、信阳等地的 。他们都是河北省南宫县白圭三子白敬的后代 。而白圭则是唐朝大诗人、刑部尚书白居易的“衍派” 。
白氏定居西华以后,传至7世白丹忠 。白丹忠字报国,家住小白庄 。崇祯年间考进了县学,成为庠生(庠音祥,xiáng周朝时称学校为庠,后世沿用 。庠生即生员,俗称秀才) 。他开始修族谱 。白圭是进士出身,后又进大学士,白圭次子白钺,也是进士出身,还进了内阁;三子白敬难道是个“白丁”?怎么从白敬下传七世,即从成化十一年定居白庄起,到白丹忠修谱时的崇祯十一年,长达164年,才培养出一个生员?是因为家贫,读不起书呢?还是书虽读了,却屡试不第呢?这颇值得推究、思索 。
白丹忠把手抄的族谱置于楼上书箧中 。经过210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其后人才见到这本手写的族谱,得以续修 。续修谱者叫白春生,功名为“岁进士” 。岁进士又叫岁贡,是经过考试从廪生中选拔出来,送到国子监深造的生员中的佼佼者 。白春生见到此谱,如获至宝,于是聚集族人商议续谱 。但原谱年深日久,致遭蛀虫蠹蚀,有些字已不能辨认,再修族谱时不敢擅自揣测,只得在人名被蛀处写上“失名”二字 。后来又经三修、四修、五修,时序进入了新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
1989年,白金学、白耀堂、白国华等人决心六修族谱 。此次续谱,困难殊多 。因为几十年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使人们心有余悸 。续家谱就是不抓阶级斗争,就要受批判 。况且破“四旧”时,家谱作为旧文化,是被破除、被焚烧的对象 。旧家谱谁还敢保存?找不到旧家谱,所谓“续”就无从谈起 。“六修”一班人确实有股子奉献精神 。他们东奔西走,跋山涉水,只尽义务,不索分文,多次造访西华、临颍、郾城、商水、禹州等地的白姓家族 。历时二年 。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郾城县露白村白国炎家寻得一本完整的《白氏族谱》 。他们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在“六修”过程中,他们与居住在台湾的白正炎、白鹤亭频频联系,激发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他们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粉碎陈水扁的“台独”阴谋,做了有益的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