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1、魏延怎么死的魏延,姓魏名延,字文长,义阳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一表人才,堪与关公媲美.在刘玄德到襄阳投刘琮时,他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当时刘琮已将襄阳献与了曹操).又在关云长攻打长沙郡时,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投降了关羽.这两件事,本是英雄壮举.他仰慕玄德的仁德,他也躬行仁德,他本是英雄,他更崇敬英雄.于是,他放弃了孟德而选择了玄德,一心一意追随玄德,要为他效犬马之劳,赤胆忠心,苍天可鉴!但是,就在他带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上路的时候,他命运的克星也已然出现在他头顶的天空上.正在他盼望得到抚慰之时,平地一声焦雷,竟被孔明问了个反贼之罪,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这段公案着实令人费解.玄德亦惊问孔明: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欲杀之?孔明竟以不忠不义,脑后有反骨为答.不忠不义之言纯属迂腐之论,乱世之中,英雄豪杰效良禽择木而栖,不足为怪,他选择玄德有什么罪?孔明本人不也选择了玄德吗?反骨一说更是荒谬之极,然而这恰巧成了孔明用来迷惑众人的绝好理由,未来的事,凡胎肉眼是看不透的,但孔明是神人啊,他是看得透的.因此,魏延日后必反,谁能不信,谁又敢不信?其实,所有这些,都只是孔明的作秀罢了,真正的原因,乃是他看出了魏延是个有胆识的人才,日后必将成长为了不起的人物,如果不趁早除掉,将来定会威胁到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孔明杀魏延不成,退而求其次,先给他戴上个紧箍咒,一有机会,便念上几句咒语,看他痛也不痛!因此,从魏延投玄德的那一天起,他的命运就已经牢牢地控制在孔明无形的手掌之中.
往后读,看到了魏延投玄德之后,取西川,平南蛮,伐曹魏,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杀敌无数,攻城陷阵,首当其冲.论战功,论其对蜀汉政权的贡献,当不在关张赵云之下.其武功建树如此,其韬略也卓尔不群.首次北伐,他便献上一个上上好计,可惜不被采纳,他据理力争,怏怏不乐,孔明支支吾吾,强作镇定.后来,司马懿深感庆幸的也正是孔明没有采用魏延之计.除了普遍认为的谨慎,恐怕应有更深层的原因,他怕魏延夺了取长安灭曹魏的首功.他决不能把这个机会给魏延,绝不能让魏延在政治上出头.
除了政治上打压,同时对其身心残酷摧残.魏延常常怏怏不乐,口出怨言,这一点竟被孔明引为魏延反叛的口实.孔明心知肚明,这正是对魏延身心打击所起的反应.心理重负和精神苦闷,将魏延层层裹住.长期的压抑,魏延的性格渐渐变得内敛,在孔明面前开始多了一点小心,甚至是戒心.两个事例足以说明.魏延曾主动请缨迎战王双.孔明却以汝是先锋大将,不可轻出为由拒绝.意在让他请缨无门,让他心志受挫,让他心灰意冷.而第九十九回有一段: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必然死战,汝弟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示魏延.延低头不语.”前面是魏延主动请战,而此处却低头不语,难道魏延惧敌怯阵了吗?非也.魏延已经觉悟,知道丞相一直在压制他,排斥在.而丞相话中有智勇二字,他又怎能自告奋勇担当此任而讨呈能邀功之嫌呢?魏延低头不语,听凭调遣.而孔明以目示魏延,可知他肯定了魏延是智勇之将,但就是不予派遣.可见,丞相识人之智有余,而容人之量有限.孔明目示魏延,其中大有玄机,亦藏杀机.魏延低头不语,应是他最佳的应对方式.魏延出于对刘氏的忠诚,顶住了来自丞相泰山般的压力,把委屈和痛苦埋在受伤的心里,从不把情绪带上战场.他是军人,是主将,是先锋,他的天职是冲锋陷阵,保蜀汉江山,促统一大业.他对刘氏的忠诚在杀敌的战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从战场下来,他却有难以遏制的苦闷,操生杀予夺大权的丞相已把他划入另类.廖化献上司马懿的头盔,录为头功.此时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只做不知(计较搁在心里).孔明要是对魏延布一点公道,开一回诚心,一视同仁,那么魏延当奖,真是机会多多:伤曹操,擒孟获,诛王双,斩曹遵,陷仲达等等.其中哪一次赶不上司马懿那顶头盔呢?丞相又给了他哪一次奖赏?倒是刘备曾因魏延斩冷苞予以重赏.试看,一手遮天的丞相,故意把忠臣当反贼!可怜魏延,付出的太多太多,承受的也太多太多!
大凡聪明绝顶的人物都有强烈的嫉妒心,帝王第一,将相第二.一山不容二虎,仿佛是一条铁的定律.周公瑾不是就有过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吗?凤雏卧龙同事一主,仿佛逃出了这一定律,其实没有.好在凤雏趁早死了,要不然,说不准哪一天一不小心成了反贼,糊里糊涂就成了刀下之魂哩!魏延本是文韬武略兼备的人才,素以知人著称的诸葛亮无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他不会让魏延成长起来.在蜀国决不能再出现一个张孔明李孔明什么的,只能有一个诸葛孔明.试看蜀国上下,除了几个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一个死了放心的庞士元,还有几个站得出来,能与吴魏豪杰之士争勇斗智的像样人物?魏延本是一个,但被扼杀了,姜伯约当是一个,但被延误了(孔明旦夕将亡之时,才将几本破书授予他).后来的蜀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政界军界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一个孔明五丈原撒手归天之后,竟要让北伐大军全军撤回.三十万大军,千里北伐,无寸功而返,实在可悲可叹,如此狼狈的局面,难道不是孔明压制人才造成的吗?
魏延在一场大阴谋向他袭来之时,还这样说:丞相虽亡,吾今尚在,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此时的三军之中,有的在为丞相之亡唏嘘堕泪,有的在为争权夺利奔走不暇,有的在谨依丞相之命搞窝里斗.鼠雀之辈,焉能成就蜀汉大业?而作为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魏延则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坚信自己有能力统率三军完成北伐任务.铿锵之言震群山,冲天之志贯长虹.可悲的是,此时的他正是别人暗算的对象,已经落入阴谋设置的陷阱中.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的魏延,成为叛贼,遭到读者的唾弃.今天,我们不管怎样替魏延申辩,似乎都显得毫无意义,因为魏延毕竟真的反了.但是,我们只要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孔明是怎样巧设陷阱,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魏延引入陷阱的.详考孔明的锦囊妙计,以四字概括:一是压,二是激,三是逼,四是诱.
压,前文已经用大量篇幅讲明,实行长期的政治压迫和身心压迫,养成魏延强烈的反抗心理,为后来所谓反叛奠定基础.
激,此次北伐,魏延本是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孔明归天之后,魏延理应总领兵权,号令三军.但孔明却暗度陈仓,把兵权交给杨仪,此人不但功勋不著,官位不显,而且秉性过急,不能容物,向与魏延不合.二人各怀恨心.孔明则巧妙地利用二人积怨已深不可调和的矛盾,激起事变.
逼,魏延烧毁桟道,阻杨仪回蜀,本是胁迫杨仪交出兵权,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是希望得到朝廷支持,解决事变.在魏延等候消息的时候,蜀军却对他采取了军事行动.狗急跳墙,人急造反,反亦在情理之中.可谓逼良为娼,逼上梁山.
诱,在杨仪强大的军事威胁之下,魏延仅想到了投魏,一走了之.但孔明却不甘心事变这样发展,于是让马岱引诱魏延: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魏延大喜,遂引兵直取南郑.至此,严丝合缝地坐实了魏延的反叛罪名.
魏延之反,实是孔明一手设计,巧妙构陷造成,不仅害了一个魏延,也毁了一个蜀汉政权.魏延本无反心,魏延之反,实不反蜀汉,只是反压迫.孔明对魏延的压迫发展到忍耐的极限之时,必然要发生此次事变.从魏延一方看来,这是一场维权之争.烧绝桟道之举,虽然方式不当,但魏延已经意识到这点,接二连三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际上是对朝廷的信赖,希望得到支持,尽早结束事变.后主令董允假节释劝,实合魏延之心.由此可见,魏延之反实属诬枉之罪.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造反的组织,纲领,计划,更无蓄谋.曹操曾劝魏延归降,遭到魏延大骂,可见魏延实无反心.蒋琬曾说过:丞相素疑此人.一个素字,可见孔明蓄意构陷之心早已存在.费祎曾请孔明早给魏延一个妥善的安排,孔明却说,吾自有法(这已是魏延悲剧的伏笔),可见陷害魏延之法早已成竹在胸.魏延冤死的悲剧,孔明实在是难逃其责,也难脱其罪.
魏延是被马岱杀死的 。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 。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 , 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 。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 , 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
扩展资料: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病逝 。在他死前曾密于杨仪,费祎 , 姜维等作身陨之后退军节度 。作出了"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 , 军便自发”的决断 。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
从魏延这段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已经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作继孔明之后的合适人选 。也自觉不自觉的挑起收复中原之大任 。或许他早已一厢情愿的认为丞相大人会把大权付之于己 。然而令他心痛的是诸葛亮并没有重用他而是让他为一个小小长史断后 。
当然魏延不会安然从命 。诸葛亮也知道魏延不会去给杨仪断后 。所以才在死前密议时说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话 。由此魏延与诸葛亮等人的矛盾开始激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延
正史中记载,因为魏延在北伐战争中与诸葛亮的关系紧张 , 魏延自持自己是蜀汉将军中功勋卓著最为辉煌的人(刘备死后,当时的上将已经为数不多了,正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国的大将数魏延最有谋略) 。又与诸葛亮有军事上极有矛盾 , 导致俩人的矛盾是难以平息,而魏延对诸葛亮早已是心有不满 。但诸葛亮念其功勋卓著 , 正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世时也是任其所为(只要行为不太过分) 。
可是魏延在蜀国后期又为人心高气傲,与杨仪的军中矛盾十分激化 , 然而诸葛亮一直没能将他二人矛盾化解,直到自己死后,那杨仪执掌军队大权,魏延没能得到军权心有不服(因为杨仪一介文官,岂能执掌军权) 。于是就领兵抢先到了蜀军前面,与其发生了争斗,结果王平一席质问让魏延军中将兵深感愧疚,一哄而散,魏延只得带着几个儿子往汉中跑,但被马岱军追上而死,事后魏延家族被夷三族 。
魏延所举并非反叛,这只是一场内部火并 , 他失败后也没有往北魏 , 东吴跑 。他举兵打杨仪,只是想成功后得到蜀汉将领的支持,继续坚持抗魏,但是也难保他会成为第二个跋扈的董卓 。
当然只是我个人见解,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是马岱杀死魏延的,可是其实幕后主事的确是诸葛亮诸葛亮料定自己气数将尽在用术数延命时也被魏延无意中踢翻灯 , 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遗言中交代魏延后有反骨 , 必要时候须杀死军中方能不乱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再也没有人会压制自己于是高兴得大叫—谁敢杀我 。
关于魏延的死,有详细资料记载,参考资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797.html
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当杨仪要魏延说三声“谁敢杀我”时,魏延大笑道:莫说三声,便是叫三万声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时 , 我尚有所顾虑,现在丞相已亡,谁还能杀我,于是便开始说出了那惊天地却不泣鬼神的三声“谁敢杀我” 。在喊得时候被马岱从后面偷袭砍死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2、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 。

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
意思就是说 , 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 , 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 。
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 。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 , 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 , 原文是这么说的:
秋,亮病困 , 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 , 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 。

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 , 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 , 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 , 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 , 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
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 , 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 , 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 , 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 , 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 , 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延大怒,仪未发 , 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 。
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 , 结果就是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 , 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 。

那么 ,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 , 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极善养兵 , 用兵 , 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 , 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
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 , 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 , 这对性情孤傲 , 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 , 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
还是要引以为戒,避免历史重演?。?
正史中的魏延是被杨仪派马岱杀死的 。
诸葛亮去世前 , 对接班人及北伐大军都做了安排,诸葛亮让杨仪为北伐大军主帅,然后率领全军撤退,然后让魏延断后 , 姜维在魏延前面,安排好了一切后,诸葛亮才去世 。
但是,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诸葛亮去世也不能影响蜀汉的北伐大计,诸葛亮去世了,他魏延还在 , 还能北伐 , 但是诸葛亮在临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显然没有通知魏延,才让魏延有了这么大的反应 。
其实诸葛亮明白,就算通知了魏延,魏延也不会服从命令,因为魏延的性格太过骄傲蛮横 , 并且一幅谁也看不起的样子,跟当年的关羽性格一模一样,所以诸葛亮在临死前,还说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去吧,言外之意,魏延是负责断后 , 随便他怎么闹不要影响全军就行了 。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出费祎去打听魏延的口风,魏延就说不愿意撤退,还说出看不起杨仪的话来,因为论军职,魏延高于杨仪 , 况且魏延是一员勇猛善战的将领 , 杨仪只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长只,是个文官,魏延一向看不起杨仪 。
魏延与杨仪有很深的矛盾,诸葛亮在世时就有,两个经常因为工作的事争议,每次魏延争不过,就把刀拔出来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就做出一幅痛哭流泣的样子,这幅场景想想也好笑,但长此如此,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在中间做和事佬 , 并且明显是偏向于魏延一边的 , 因为魏延拔刀的做法明显就是不对的,但诸葛亮没有处罚魏延 。
大军撤退时 ,魏延就做了个匪夷所思的行动,他提前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赶到杨仪大军的前面,把回汉中的栈道给烧了 , 杨仪率领的是主力 , 军队较多 , 没有魏延手下的军队灵活,所以落在后面了 , 杨仪只能从其他道路返回,幸亏魏军没有追击蜀军,不然蜀军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 。
杨仪走了其他路,一直往汉中赶,在这个过程,魏延和杨仪都分别派人向蜀汉朝廷上告对方谋反,刘禅问蒋琬和董允到底谁在谋反?蒋琬等人都说应该是魏延在谋反,杨仪是不会谋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历来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谋反的 。
而魏延走了近路先到达汉中北端的南谷口,然后在这里设下埋伏等着杨仪,并且率军攻打杨仪大军,杨仪先派出了王平出战魏延,王平这个人比较仁慈,他并没有与魏延硬拼,而是以言语劝说魏延手下军队,手下人也知道这事魏延不对,于是都散了 。
魏延手下的人一散 , 魏延就变成光杆司令了 , 只有几个亲信和儿子跟着 , 很快,杨仪又派出马岱追杀魏延,这个时候魏延再厉害,身边没有多少军队,当然也不是马岱的对手,很快就被马岱所杀 。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岱是奉了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的,从后来的情况看,杨仪是下了斩杀魏延的命令,马岱只是执行了杨仪的命令,马岱杀了魏延后,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
魏延之死的第一个责任人是:魏延本人 。他本来可以不死的,只要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就没有人会杀死,杨仪也没有借口杀魏延,只要到了成都,杨仪就会被解除权力,由蒋琬担任诸葛亮的接班人,到时候魏延可能还是当他的汉中太守 。
但是魏延偏要作死,先烧栈道,还攻击自己人,这就是犯罪,按蜀汉法律,杀了魏延也是对的,所以魏延本人是第一责任人 。
魏延之死的第二责任人是杨仪 。杨仪明显是公报私仇,明明可以不用杀魏延的,杨仪下的命令却是杀,本来可以把魏延抓起来到成都问罪,但杨仪没有,选择了杀,还杀了人家三族,杨仪太狠心了 。
魏延之死的第三责任人是马岱 。毕竟是他亲手杀了魏延,虽然是听从命令行事,但王平能变通,马岱没有变通 。
另外,正史上的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的确是被马岱追斩的,而且最终夷灭三族 。但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其实是存在疑问的,我个人更倾向于魏延没有谋反,只不过是诸葛亮死的太突然,之后蜀军内部魏延、杨仪发生内讧,最终魏延失败被杀,还被加上了谋反的罪名 。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 , 令魏延断后 , 如果延或不从命 , 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 , 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 , 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 , 逃到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 。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
魏延之死责任在他自己,咎由自取 。刘备和武侯都是对的起他的 。他的功劳和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所以他能官居要职威震一方 。但是他缺乏全局观念,不能以大局为重 。因私废公 。胆大妄为 。至使同僚不睦,反目成仇 。你要升官可以向朝廷申请,不应该飞扬跋扈,一意孤行,向杨怡发难 。这样做可能会给敌人早造成可乘之机,导致蜀军遭受重大损失 。这种行为属于兵变,置其死罪很正常 。这是愚蠢的例子,死不足惜 。杨怡之死在于他的功劳与魏延相比 , 微不足道 。属于人微言轻之人 , 杀死魏延这样的重臣,他激起了民愤,尤其是一些有功之臣 。抓魏延应该,杀魏延不应该是他,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也死不足惜 。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自己无能,依靠搬弄是非为自己捞取好处的小人 。他们没有任何是非观念,不去了解事实,只知道造谣生事 。颠倒黑白 。信口雌黄 。
正史上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产生争斗,最后失败,被马岱追杀而死 。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而在这一年秋天 , 诸葛亮病情加重,弥留之际,密诏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安排在其死后如何退军 。
而诡异的是如此重大的军事会议,作为蜀汉后期最骁勇的战将和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征西将军魏延却被排除在外 。
不久之后,魏延又与杨仪爆发激烈军事冲突 , 兵败之后被马岱所杀,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姜维着实扮演了一回吃瓜群众 。那么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梦到自己头上长角了 , 就问占梦人赵直何意 , 赵直说"麒麟头上有角,却不怎么用,这是此战敌人不攻自破的征兆啊" 。估计之后接着就是丞相英明神武,敌人闻风丧胆,天佑蜀汉 。
听到这话 , 估计要是一般人那早就飘了,但诸葛亮那是何许人也,能给你这大忽悠整晕菜了,人家可是字孔明,号卧龙 , 这眼睛贼着呢,心想"你这糟老头子坏得很啊",私下却对身边的人说:"角字是刀下加个用,头上用刀,这是大凶之兆啊" 。
为什么要说这个梦呢?
因为这个梦按后来按事态的发展 , 它还真就应验了,接着就发生了诸葛亮病故,军事集团两大高管内讧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们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真服了 。
暂且抛开封建迷信这一类的话题,复盘一下整个事件的始末,诸葛亮既然预感到自己将有大凶之兆 , 加之本身又非常谨小慎微,作为蜀汉绝对的核心人物,又深感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恩情,相信诸葛亮此时已经在谋划身后事了 。
那么问题来了,文章开头提到 , 诸葛亮病危,召集公司高层开会,而独独把二把手给落下了,难道是诸葛亮当时神志不清把魏延给忘了?
当然不可能 , 因为从诸葛亮的性格事无大?。卤毓追治?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刻意为之 。
暂且不表原因,让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这次会议内容吧 。
会议内容大概是:在诸葛亮死后 , 让杨仪统帅大军撤回老家,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拒不受命,不要去搭理他,他爱咋地就咋地吧 。这个安排有三处让人费解的地方 。
一:杨仪当时在军中主管钱粮军械,职位相当于后勤部长 , 而对于指挥军队显然并非其所长,即使不把军队交给魏延,那也应该是交给姜维指挥啊 。
二:对于魏延可能会出现抗命的情况,诸葛亮的态度就比较暧昧了 , 完全是听之任之由之的三不管精神,要知道当时魏延统领的一万前锋部队,那可都是蜀军精锐?。?万一魏延想要投敌叛变或者图谋不轨 , 那对蜀汉政权来说绝对是个灾难,而这也有背诸葛亮一贯谨慎的行事风格 。
三: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不和到什么地步呢?魏延曾经把刀都架到杨仪的脖子上了,所以你看这二人是水火不容的死仇啊,都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但诸葛亮爱惜他们二人的才华,常常作为和事佬 。但现在要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杨仪,而且是直接跳过魏延,你要是告诉我他俩不干仗,我都敢把脑袋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 那么诸葛亮如此安排,到底有什么深意 。
果不其然,当魏延听到诸葛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仪的时候 , 立刻就跳脚大骂,对杨仪派去试探魏延意图的费祎说:"丞相虽然身亡,但是还有我呢 , 我当领军继续攻打曹兵,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怎么能受杨仪的摆布呢,给他做断后的将领 。"此时费祎为了回去复命,就忽悠魏延说自己有办法能将杨仪一干文臣带到魏延的大营,魏延大喜,就放费祎回去了 。
而魏延这边也开始磨刀霍霍 , 左等右等一直到太阳下山都不见人来,派人一打听,杨仪这孙子早带上大军跑了 , 魏延那叫一个气啊,日夜兼程的跑到了杨仪的前面,把重要的交通设施都破坏掉 。既然早早晚晚都要干这一架,同时又都为了表明自己是正当防卫,杨仪和魏延又同时给刘禅上了奏疏说对方谋反 。
给刘禅看得直呼头大 , 于是摆出一副明君礼贤下士的姿态,向高级参谋蒋琬,董允问道"二位卿家有何高见" 。蒋董二人心有灵犀都给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这人缘也是没谁了,联系到上文放走"大忽悠"费祎,不得不说魏延太单'蠢'了 , 朝里朝外竟然没有一个朋友 。
话说两头,刘禅还在这边问计呢,魏延杨仪这两位老兄已经耐不住寂寞开始练起来了,魏延先率军抢占南谷口,然后主动攻击杨仪 , 杨仪让王平在前面抵挡魏延,王平大骂魏延的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这么不要脸",而魏延的士兵由于理亏 , 顿时都作鸟兽散了 。
要知道魏延统领的那都是精锐啊,还真不是白给的,那素质叫一个高啊 。魏延无奈,只得和儿子数人一起逃回汉中 。想必杨仪定是读过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派出马岱马不停蹄的去追杀魏延,而马岱也不辱使命的让魏延脖子与脑袋分了家 。事后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做恶吗?" 。
就在杀掉魏延后,志得意满的杨仪就做起了接班诸葛丞相的美梦 。好不容易回到了老家,第二天上朝一看,差点没晕死过去,丞相给蒋琬当了,论资历和才华,自己能甩他好几条街 。杨仪那叫一个想不通啊 , 于是便开启了话痨模式,逢人就是牢骚满腹 。
不久这话就传到刘禅耳朵里了 , 心想"这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这不明摆着冲我吗",刘禅倒也干脆,直接流放 。但人杨仪那是个刀架脖子上眼都不带眨一下的主 , 流放在人眼里都不叫个事,流放都不耽误人家上书诽谤朝政 , 而这一次刘禅也是真恼了,直接把杨仪扔到监狱里,留下一句"你去死吧" , 然后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于是杨仪就这样结束了他那才华横溢同时又刚愎自用的一生 。
现在回顾整个事件,诸葛亮死后 , 魏延被杀,杨仪失宠 , 蒋琬上位,而蒋琬之后是费祎 , 费祎之后就是姜维 。由此不难推断出,这一连串事件背后的操盘手就是诸葛亮 , 诸葛亮先生着实是下了一盘大棋 。
魏延和杨仪二人都是难得的人才,但二人都有其性格上的致命缺陷,魏延孤僻暴戾,杨仪狭隘自负 。诸葛亮生前有能力制衡他们,但是在他死后二人必成为蜀国的大患 , 所以生前就制定了让杨仪去牵制魏延,又让蒋琬去牵制杨仪的策略 。
再次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魏延被杀,姜维全程袖手旁观,这其实是诸葛亮事先授意的,让姜维置身事外是一种保护手段,远离政治纷争,因为姜维才是诸葛亮钦定的军事接班人 。
短短一年间,蜀汉政局风云变幻,而最终姜维成功上位,自此身居高位数十年,事实证明诸葛亮果然看人高明!
正史中魏延是被马岱斩杀死的 。魏延虽然作战勇猛,但是性格孤傲,在诸葛亮死后,被马岱斩杀 。
正史当中的魏延因为跟杨仪有矛盾,最后被杨仪诬陷反叛,直接把他给处死了,下场非常惨 。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4、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魏延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演的很生动,基本是按照民间传说拍摄的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大喊“谁敢杀我” , 连喊三声,这时候马岱在身后大声应道:“我敢杀你” , 随之手起刀落斩杀魏延 。
三国演义中对斩杀魏延的成功归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书中讲诸葛亮善于观人面相,他在魏延出营时看到魏延脑后长有反骨 , 因此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然趁乱谋反,但是魏延是乌龟精转世,善于将头缩进脖子里(这个是民间传说,权当笑话听吧),因此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 。这样的精彩段落其实三国演义及其民间传说有很多,大多是根据历史添油加醋的一种谣传 , 根本不可信!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需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是在随刘备入蜀时开始有记录的,也就是说魏延原来是谁的部下历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一点跟电视上演的不太一样 。电视上演的是魏延原先是刘表的部下,后来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因对韩玄不满 , 于是率众投降刘备 。当时诸葛亮就要斩了魏延,说魏延心怀不忠之心 , 难以长久 。后得刘备劝阻才作罢 。
书中记载,魏延在跟随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战英勇 , 刘备封他为牙门将军 。同时期同样为牙门将军的有王平、向宠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并不是很高 。
魏延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刘备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时 , 当时刘备迁都成都,于是必须选一名上将去镇守汉中 。这时关羽镇守荆州,都襄阳 。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张飞被大家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刘备却出其不意的选择了魏延 。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众人都大惊 。
于是刘备召集群臣,当面问魏延道:我将大任交与你,你有何打算?魏延回答道:要是曹操亲自领兵来,我就率兵防守 。如果是一个偏将,就是领十万大军前来,我也会就地消灭了他 。刘备大喜,称赞魏延勇猛 。
魏延之死 , 没有史料表明这是诸葛亮有意安排的,根本原因还是其性格高傲,和杨仪等人结仇,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吧 。此外,魏延至死都没有背叛蜀汉的举动 , 这也是需要肯定的 。
被马岱杀死的 。诸葛亮死后,让杨仪退兵,但是魏延不服管教,认为自己可以继续北伐,由于做法不得人心,重判亲离,想要投降魏国,被马岱追杀死亡 。
魏延是被马岱斩杀而死 。由于魏延性格孤傲 , 与长史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这两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最后争权落败,导致魏延被马岱斩杀 。
正史中,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认为要谋反,而被蜀汉集团的武将设计杀害的 。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5、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正史和演义的区别是什么?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功勋,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将,却死于蜀汉的内斗之中 , 在正史与演义之中有什么区别呢?
魏延是在蜀汉内斗之中 , 被马岱所杀,这一点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演义之中,都没有差别 。关于魏延之死,在《三国演义》之中的描写,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 。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一早就看出了魏延有“反骨” , 料定魏延日后必反 。诸葛亮哪怕是到了自己将死之际,还布置下了最后的计策,除掉魏延 。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 , 果然造反,最终被马岱按照诸葛亮的计策杀掉 。
在三国演义之中,魏延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的野心家形象,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被诸葛亮的一句“反骨”定调 。而后的魏延虽然足够的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但其野心勃勃的形象一直没有改变 。
三国演义小说虽然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但这毕竟是小说,在塑造人物的时候 , 难免加入作者的好恶 。而三国演义小说有一个基调,就是扬刘抑曹 。魏延之死不论对错,魏延都是失败一方 , 那么胜利的一方自然是蜀国的掌权派,在历史上蜀国也没有给魏延平反,所以在扬刘抑曹的基调下,蜀国的掌权派是不能有错的,迫害忠良这样的罪名绝对不能背,那么剩下的就只能给魏延一个野心家的形象了 。
魏延在真实的历史上又是如何死的呢?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死于与杨仪争权 。按照三国志里边的说法 , 诸葛亮死后,蜀汉结束北伐撤军,杨仪命魏延断后 , 魏延不从命反而赶在杨仪之前 , 烧毁栈道,阻挡大军回撤 。最终魏延因为得不到军心的支持,带几个人败逃 , 被马岱所斩杀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魏延其实是被杨仪诬陷的,并没有实质的举动,是杨仪担心魏延而设计将魏延杀害 。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两点可以明确 , 魏延与杨仪之间有矛盾,而且在这个矛盾之中,蜀汉大多数人是站在杨仪一边的,魏延是最终斗争的失败者,落得了生死的下场 。
历史上的魏延之死,说魏延是有反骨意图谋反那自然是有些冤枉 , 说魏延有更大的野心意图获取更大的权位,这应该没哟冤枉魏延 。
这是因为他被诸葛亮猜忌,怀疑他存在着造反之心,最后派杨仪斩落马下 。正史和演义的区别非常大 , 正史是根据历史转变流传下来的,演义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有一些虚构出来的部分 。
是一样的,几乎没有区别,他去世的原因是马岱杀死的 ,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罪名是谋反,魏延是武将,是因为他出现了火烧栈道的情况,犯了重罪就被杀了 。
正史和演义是差不多的,最后都是被马岱杀掉的,是诸葛亮安排的,是因为他不愿意退兵 , 然后还不服从杨仪 。
【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是被被人杀死的 。一个是真的 , 一个是假的,在演义方面关于这个人一生的经历存在着虚构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