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

中国主流思想一般分为三类 。
周公创建儒教,整个宗教服从于帝王这个政教合一的“神”的统治(实际上相当于部落联盟首领,就是宗教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核心) 。
老子属于儒教道家的思维模式,就是儒教的贵族的考虑方法,他们起源于“巫”,协助“神”统治天下(实际上相当于部落酋长或具备酋长继承人资格的贵族,就是宗教管理体系) 。
他们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就是说提倡“神”不要轻易表现出“魔性”(自然属性),而表现出“神性”(社会属性) 。
为了进行有效管理,道家作为管理者一般主张人性本恶,他们的格言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孔子属于儒教儒家的思维模式,就是儒教的平民的想法路子,他们起源于“祝”(实际上相当于部落联盟或部落臣子,就是行政管理体系) 。
他们的治国理念是“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治”的另外一种解释,这恰好说明“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传承自“无为而治”的思维模式 。
儒家作为被管理者,一般主张人性本善,他们一般主张“仁者爱人”,“神”爱护了世人,世人以“义”来反馈“神” ,就是缴纳供奉及税赋 。
“神”与“人”行为规范联系的纽带,就是“礼”,“神”不逾越“礼”,以表现自己有“神性”而不是“魔性”,“人”不逾越“礼”,就是表明自己拥有“善性”而不是“恶性”,“神”就会赐予福瑞,而不会降下灾难 。
儒家的“仁”,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仁者爱人,就是要帝王作为“神”必须表现出“神性”,“爱护世人”,实际上就是“无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
其实道家可以看作儒教阴的一方面,儒家则可以看作儒教阳的一方面,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够实现阴阳交替,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
道家人性本恶和儒家人性本善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说的,他们的组合,就是“易”,周文王及周公旦创立的儒教的思想启蒙之源,怀疑主义的先驱 。
按照“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人性就是一个莫可名状的东西,有时是善的,有时是恶的,长期是善的,短期是恶的,青壮年时期是善的,老年有可能又成为恶的,对管理者而言是恶的,对被管理者又是善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条件是复杂多变的 。
【论孔子的仁】王莽是一代忠臣的代表,人们对他的景仰却使他成为了叛逆,如果他叛逆之前就死亡了,谁能分清他是忠臣还是叛逆呢?
唐明皇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代强者,开创了“开元盛世”,到了老年却昏庸不堪,不仅失去大唐江山的统治权,还上演与杨贵妃的著名爱情?悲剧,如果他早早死亡,谁能分清他是明君还是昏君呢?
崇祯皇帝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儒家弟子,典型的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大好人,结果领了东林党这帮“小好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结果他们的好心反而办了坏事,如果他时运不济当不上皇帝,人们是不是会多一个著名的大臣呢?
这些问题,要追求答案是非常难的 。儒家和道家,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就是事物的两种看法,是中国人的完整的阴阳平衡的心得体会 。
《说文解字》有多家作注 。其中段玉裁注《说文》告诉我们,古代的仁字有三种写法 。一是仁 。仁者,亲也 。即对父母亲人的爱,对别人没有的爱,这是不平等有差别的爱 。二是忎 。忎者,心上有千人 。对父母与对别人是同样的爱,即平等无差别的爱,也是墨子的兼爱 。三是尸字下一个二字 。尸是祭祀时的神主,二是天地 。所以,仁字的第三种写法的意思是崇敬天地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这里的仁,就是仁字的第三种写法 。"天地不仁"是"不仁天地"的倒装句,"圣人不仁"是"不仁圣人"的倒装句 。老子为什么要用倒装句?因为古代书写在竹简上,从上往下书写 。为尊敬天地和圣人,故而天地和圣人要写在上面,不仁要写在下面 。刍狗:古代侯王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祭祀前,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装饰得很漂亮 。祭祀后,就作柴烧,或抛弃了 。百姓:不是现今所谓的老百姓,而是百官族姓,即贵族统治者 。老子的意思说:侯王如果不崇敬天地,天地就会将万物作为祭祀后的刍狗一样抛弃 。侯王如果不崇敬圣人,圣人就会将百官族姓当作祭祀后的刍狗一样抛弃 。天地是万物的尊长,圣人是百官族姓的尊长 。侯王的根本是国土上的民众和万物,侯王的辅佐是百官族姓等贵族统治者 。侯王如果失去了国土上的民众和万物,失去了百官族姓的辅佐,侯王还能存在吗?所以,侯王必须尊崇天地和圣人 。因此,老子的"不仁"是不崇敬天地和圣人的意思 。而孔子的仁是不平等有差别的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