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1、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吗?很多人都知道 , 每年清明时节,我们都需要回老家祭拜先祖,或者是踏青游玩 。但很少人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祭祖的习俗 。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1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 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 , 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 。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 。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 。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
从此以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在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比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等 , 但是扫墓祭祖仍是千年不变的主题 。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2
清明节的`习俗
传统习俗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 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 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
传统习俗三:蹴鞠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鞠是一种皮球,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 , 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 , 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 , 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 , 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
唐玄宗爱好斗鸡运动,因此经常会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2、清明节由来简介 清明节由来简介
清明节由来简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源自上古时代的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历史发展中 , 留下来各种各样的习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明节由来简介 。
清明节由来简介1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 ,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无奈 , 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 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
重耳流亡的日子 , 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 , 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 , 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
前636年春 , 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 。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 , 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 。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 。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 , 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 , 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 。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 , 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
从此以后 , 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在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比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等 , 但是扫墓祭祖仍是千年不变的主题 。
清明节由来简介2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人们不仅会去扫墓祭祖 , 也会进行踏青郊游等活动 。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 , 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它之所以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系 。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接近,后来清明逐渐取代了寒食节 。而寒食节原有的一些风俗活动 , 比如:扫墓、冷食、荡秋千、郊游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祭祖郊游孩子们最开心
这里主要讲下寒食 。所谓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带孩子回老家祭祖 ,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情感 。今年因疫情特殊时期,响应自治区领导防控要求,不参加聚集性活动 , 让孩子们参与网上祭拜活动了 。
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 , 为清明节气 。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 , 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 , 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 , 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
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
清明节由来简介3
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
他打好行装 , 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在文献记载中 , 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 。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 。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 。据考 , 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 。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 , 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 。
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 。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
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 。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 。
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 , 捣杏红煮作粥 。”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 , 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 。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 。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 , 以合“清明”之“青”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3、清明节的由来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 , 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 , 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清明节的由来 篇1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 , 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 , 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 , 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 , 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 。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做官 , 都一一回绝了 。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 。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同意了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 , 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 。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 , 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 , 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
晋文公一直把晋文公的血书带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 。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慢慢的 , 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扫墓 。
清明节的由来 篇2
清明节的由来简写
清明节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清明节的习俗
一、家祭:
清明节当日清晨早餐前,家家户户先摆好三牲祭品,然后恭请祖先香炉牌位,再焚香、三跪九叩、烧纸钱,此谓潮人“家祭” 。
二、清明祭:
“清明祭”是清明节主要祭品之一,也是潮汕著名美食,主要由糯米、艾草或鼠曲草以及红豆馅制作而成,由于清明祭在祭祖前已蒸熟,所以可冷食,也可长时间存放 。
三、扫墓:
除了相冲年、带孝等犯忌的人外,潮人全家老少在家祭之后都会一起上山扫墓 , 扫墓主要环节包括除草、清扫、挂纸、墓碑描色和三跪九叩,由于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火,所以很多人家今年省去了烧香和烧纸钱环节 。
四、踏青:
近些年无新坟的人家,在上山扫墓时心情并不会太沉重,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山就是一次放开身心的远足郊游 , 大家也可趁机接触很多平时不了解的植物和野果 。
五、野餐:
潮人的坟墓多在深山,午前完成所有祖先祭扫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午时很多人会带上干粮冷食充饥,但也有一些人家会在祖先墓前就地野炊,山涧水清甜 , 柴火煮饭可口,野餐实在是难得的生活体验 。
六、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 , 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
七、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清明节的由来 篇3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 “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 , 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 , 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 , 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汉书 。严延年传》载 ,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 。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典故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 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shu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shu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由来 篇4
每每到清明节的时候 , 我们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句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一般的习俗是去扫墓,拜祭逝去的亲人 。
清明节的由来是源于一个成语:割股充饥 。在春秋战国时期 , 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想方设法的去谋杀当今的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了 。而他的弟弟重耳为了避免被杀害便逃了出来,跟随他出来的人有很多,但最后大部分都离开了他 , 有一位名字叫介子推的臣子非常的朴实 。有一次,重耳被饿晕了,于是介子推忍着痛把他自己大腿上面的肉割了下来 , 并且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重耳重新回到皇宫当上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之后对他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可是却偏偏落下了介子推 。终于有一天,有人在晋文公的耳边提起介子推,他这才想到 , 心里满是惭愧,便请人赶紧让他进宫来受赏,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还是没有来 。后来晋文公亲自去到介子推的家里 , 可是介子推不愿意见他 。有人给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只留有一处逃生道,这样子他肯定出来了 。可是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只好上山看看,可是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所有人,介子推和母亲在一棵柳树下被烧死了 。于是晋文公就把他们安葬在了这棵柳树下 。在安葬他们的时候,晋文公发现了一块布 , 上面写有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从那天起,晋文公便把那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 。在那天全国人民都要以寒食为主 , 如:“清明粿、清明果、清明粑、青团、清明饼 。并且禁止烧火,只能吃预先煮好的食物 。
清明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是我们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进行的祭拜只为了尊重祖先们 , 感谢一路以来赋予你生命的人 。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现在的爸爸,没有你的爸爸也不会有你 。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日子!
无论你有多么的忙碌,也请你常回家看看吧!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4、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发展而来的 。有这么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 , 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之后晋文公即位,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
重耳追悔莫及 , 火烧绵山来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拜介子推,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
清明节来源于春秋时期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为他割肉煮汤,但晋文公登基后却忘了介子推 , 晋文公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 。事后得知介子推已死 ,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自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当年随介子推焚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 。所以 ,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5、清明节的来历(简述)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 , 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 , 二是祖先信仰 。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俗丰富 , 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 , 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 , 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 , 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