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1、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1、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 , 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 , 忌不礼让就接受 。
2、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 , 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
3、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 , 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
4、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 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 , 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 , 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 , 称为外家肉 , 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
5、食俗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
6、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 。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 。此外,因受汉族影响,也崇拜祖先 。
7、阿昌族的重要节日
除宗教节日外 , 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2、阿昌族的风俗特色阿昌族的习俗: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 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 , 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
阿昌族特点: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 , 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
阿昌族丧俗 。行土葬俗 。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 。死于寨外者 , 忌抬回寨内 。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 。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 。
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 。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 , 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阿昌族的习俗与婚俗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3、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导读:阿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更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阿昌族在古代汉文献中 , 曾被称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 。当然,阿昌族也有着自己民族的节日风俗习惯,那么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1、窝罗节
      窝罗节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举行 , 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吃狗肉和芋头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来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 。后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农历九月为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节日时间两天 。
      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要杀猪、宰牛祭祀,还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火把节不仅是阿昌族的节日,也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阿昌族也有泼水节,姑娘家会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泼水节不仅是阿昌族的节日 , 也是中国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 。根式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阿昌族的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 , 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 。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 。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 。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 , 大家互传槟榔 , 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
阿昌族的服饰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 。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腊撒地区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 。户撒阿昌族男性青壮年喜欢包白色包头,梁河的男性青壮年则喜欢包黑色包头 。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 。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 。腊撒、梁河两地妇女上衣均为长袖圆摆对襟衣,下着筒裙,也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 。两地已婚妇女包头制作款式略有差别 , 梁河妇女的包头约有33公分高 , 而腊撒妇女是带圆盘黑包头 。少女的传统服饰是浅色对襟上衣 , 下着深色裤子 。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发辫上插花 。
      现代 , 一些阿昌族妇女买来布和花边来缝制围腰 , 取代耗工费时的机织围腰 。其着装正走向简化,裤子代替了筒裙 , 还改良了包头布 。许多年轻人均改穿汉装和傣装 , 只有头部装饰还保留一些民族特色 , 但在节日和接待客人时 , 仍要穿上民族盛装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4、阿昌族的风俗习惯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 。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
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 , 实行幼子继承制 , 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 , 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 。
但婚姻缔结却要由父母包办,由此造成了“领婚”(青年男女私定终身,遭女方父母反对,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恼 。现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 。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 , 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有贵宾自远方来 , 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 。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 。其中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及道教 。
祖先崇拜在阿昌族的宗教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人类的始祖天公地母,梁河地区阿昌族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盛大的窝罗节,纪念和祭祀他们 。寨神是阿昌族的远祖 , 各个村寨均供奉并祭祀他 。
在阿昌族的观念中,人死后有3个灵魂,一个在坟上,年年清明要献祭;一个供在家中堂屋,年节也要祭祀;另一个送“城隍庙”供奉。每年七月初一、八月十五也要祭祖 。
阿昌族的历史沿革:  
阿昌族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曾与诸多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内地商人已进入云龙一带阿昌人中 。明代在云南实行军民屯田,汉族人口大量移入 , 一部分阿昌人融入到汉族及其他民族中,也有部分汉族融入到阿昌人中,如明军屯守军的后代多在当地转化为阿昌族及其他民族 。明清以来阿昌族长期与汉、白、傣等民族交往密切,也多有融合 。  
阿昌族民间对自身来源有不同的看法 。以陇川县户撒乡为例,当地就有“东来说”、“南来说”、“内地来说”等不同的说法 。而且部分群众家还保留着证明他们来自内地的家谱 。
根据部分学者的意见,“北来说”和“东来说”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并说明他们与景颇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 。这些情况说明,阿昌族虽然人口不多 , 但他的来源也较复杂 , 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 。
来源:中国政府网-阿昌族
阿昌族的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 , 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
阿昌族的食俗:
阿昌族日食三餐 , 喜食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 。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 , 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 。此外,因受汉族影响,也崇拜祖先 。
阿昌族的重要节日: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 , 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阿昌族喜吃芋头、米饭 。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 , 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恶的人提供用户即可哦怕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


5、阿昌族风俗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 , 俗以齿黑为美 。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 , 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 , 小腿裹绑腿 , 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 . 3 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 , 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 。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
阿昌族人遍信仰鬼灵 , 崇拜祖先,其他地方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 。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家族组织,数姓同寨而居 。喜唱民歌 , 人们常形容“知了三个,叫声满山洼,阿昌三个 , 唱得满山歌” 。
阿昌人为使婚姻幸福美满,结婚时要扎一座漂亮的彩门,新郎还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进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 。新婚的早晨,新娘随着陪娘、陪郎来到新郎家的门口,他们含笑钻出彩门,而紧跟在后的新郎却刷地一声抽出腰间的长刀,双目圆睁,威风凛凛 , 挥刀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圆弧 , 左三刀,右三刀,刀光闪闪,护送新娘进彩门 。进了彩门,小伙子又舞起大刀,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象征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 。雪亮的飞刀飞舞挑花,显示出新郎娴熟的动作套路,准确的砍路 , 说明小伙子平日苦练的功夫不弱 。人们啧啧称赞,他今后一定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
【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有哪些 阿昌族风俗介绍】阿昌族实行土葬 。人死后,请佛爷念经并择吉日出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