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阻碍中国大航海的,是朝野上下狭隘的观念视野和不可持续的朝贡贸易模式 。“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对于大明的海上贸易没起到什么拓展的作用,相反“厚往薄来”使得外国海商乐此不疲地来“吃大户” 。刘大夏等人的反对,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
更可笑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恢宏历史篇章到了明后期竟成了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书中的郑和在碧峰长老和张天师协助下,出兵西征,一路除敌斩妖,慑服诸国 。也许是为了更加喜闻乐见吧,但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中国大航海有何帮助呢?
就像曹操之于中医那样,刘大夏之于航海也算不上“千古罪人” 。与其找这种“千古罪人”,不若直面现实,奋起直追啊 。
感谢您的关注,我将会和您分享更多有理、有据、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思考 。
真正阻碍大航海的,不是刘大夏烧海图,而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 。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发展海外贸易,孜孜求利不过是小人行径,君子所不取;更不是像西方大航海那样寻找香料、黄金,开拓殖民地,而是炫耀国威,怀柔远人,追求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也有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因此,外邦朝贡时,中国总是厚往薄来,大量赏赐,远远超过其进贡的价值,以示天朝上国,交往外邦,绝非求利,而是显示吾皇富有四海的雍容大度,和作为天下之主的宏大气魄 。
很显然,这完全是不可持续的,打造大型海船、二万七千人出海远航,耗资极其惊人(据说共耗资600万两白银),而这种大规模投资行为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久而久之,国家财政必然不堪重负 。即使王朝一直强盛,都难以维持这种巨大开销,何况任何王朝都有兴衰周期,到王朝没落时,这种大航海更无从谈起 。
因此,是中国古代耻于言利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大航海,郑和时期的大航海只是一种例外,难以延续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