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 。他还算不上“千古罪臣” 。
一、烧郑和出使水程案卷,指控疑云重重 。
刘大夏火烧“郑和出使水程”档案,不见诸于大明官史 。故事最初录于明嘉靖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和陆树声的《长水日抄》,后来,万历顾起元的《客座赘语》等著述也有此类记载 。所以,后人都认为是刘大夏把档案烧了 。
到底烧没烧呢?
二十二年,仁宗即位 。从前户部尚书夏原吉之请,诏停止西洋取宝船,不复下番 。宣德中复开,至正统初复禁 。成化间,有中贵迎和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 。诏索郑合出使水程 。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 。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 。会台谏论止其事 。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 。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 。”自后其国亦不常至,间一遣使朝贡云 。--------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成化中,中旨咨访下西洋故事,刘忠宣公大夏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辽绝耳目之表者 。所征方物,亦必不止于蒟酱、邛杖、蒲桃、涂林、大鸟卵之奇 ,而星槎胜览纪篹寂寥,莫可考验,使后世有爱奇如司马子长者,无复可纪 。惜哉,其以取宝为名,而不审于周官王会之义哉 。或曰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者,假此踪迹之 。若然,则圣意愈渊远矣 。-------------顾起元《客座赘语》十六年,议征安南,既而罢之 。时安南累岁侵扰占城 。占城遣使入奏请讨之 。汪直因献取安南之策 。职方郎中陆容上言:“安南臣服中国已久,今事大之礼不亏,叛逆之形未见,一旦以兵加之,恐遗祸不细 。”直意犹未已,传上旨索永乐中调军数 。时刘大夏亦在职方,故匿具籍 。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力言沮之 。事乃寝 。--------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 。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 。大夏匿弗予,密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 。”子俊悟,事得寝 。----《明史》其实,这个事情非常之蹊跷,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这种个人叙事,实有夸大之处:
“成化间,有中贵迎和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这是关键背景,同一部书《殊域周咨录》中还提到六年前,“直意犹未已,传上旨索永乐中调军数 。时刘大夏亦在职方,故匿具籍”,六年前的事情载于明史,独独六年后的所谓“焚烧郑合出使水程”却无记载,不可疑吗?
"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到底刘大夏说话时到底毁没毁?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充其量只能说明刘大夏知道这批档案的去处,还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
“库中案卷宁能失去”,这个道理兵部尚书自然知道,所以当书吏没找到时,项忠就会拿鞭子抽他们 。“诏索郑合出使水程”,又怎能不了了之?王直何如人也?那可是皇帝专宠用事的宦官,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厂的大统领 。真要是焚烧国家档案,难道不触犯大明律法吗?
刘大夏是兵部侍郎,对尚书项忠,怎敢底气十足地以下犯上?听了刘大夏一番话,项忠不仅没处罚刘大夏,竟然还说他这个尚书位置不久应该由刘大夏来担任,怎么看都像是士林逸事,听得有点儿莫名奇妙 。
烧没烧档案,这事儿还真是疑窦丛生,不可全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