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1、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 , 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什么意思?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 。
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
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 。可是 ,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 。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 。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 。这令他大为不解 , 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 。”姆潘巴不服气 , 又做了一次试验 , 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某天 ,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 。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 。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 。”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 。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 。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 。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 。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 。
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弘一法师1915年写的《送别》里边的开头 。
3、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看着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了,只有那一望无际的茂盛的野草直通远方,作者久足站立,离别之情难以言喻 。
长亭外边,古道旁边青青的芳草仿佛与天相连 。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3、赏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一句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这首歌曲的词是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的作品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古道之边一片无尽的碧绿草地直接天边 , 给人以视野极为开阔之感,也表现出一种空旷寂寥,从而体现出送别时的惆怅和不舍,茫茫天地间我友一去何时能再相聚呢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4、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1、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 。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 。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
2、《送别》赏析:
第一段全部是写景,“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 。
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 。
第三段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
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第一段全部是写景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 , 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 。
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 。
第三段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
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 , 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 , 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的全诗全诗解释是: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 。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 , 夕阳在山外山之处 。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 。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
原文:近代·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长亭外 ,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注意:《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 。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 , 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 , 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
第一部分李叔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他的创作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并且有着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可以说很富有艺术歌曲的初期特征了 。
像《送别》的第一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心旷神怡,置身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 , 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 。
通过作者高度概括出来的乐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塑造出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来乐曲中的细微之处,强调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赋予新的意境 。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诗词全文及赏析,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 。谈的是知音难寻,此刻挥别也只能敬上浊酒一壶,这其中有主人公复杂的情感,这之后的节奏、力度也逐渐变化、人物的内心激动、矛盾加剧“一壶浊酒尽余欢”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分开让人遗憾,但是还是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日后的寂寥感到忧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别之时把酒言欢,何必打扰了这美好的回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