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相国挽辞二首原文、作者,拟挽歌辞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1、拟挽歌辞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 , 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 , 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 , 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拟挽歌辞三首魏晋 : 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 , 早终非命促 。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
得失不复知 , 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
春醪生浮蚁 , 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
欲语口无音 , 欲视眼无光 。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
感叹,生死组诗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
(2)幽室:指坟穴 。
(3)向来:刚才 。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鉴赏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 。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 , 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 。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 。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 。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薷炊蓝嗦?。”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 , 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 。这已是非常难得了 。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 , 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乐夫天命复奚疑” , 实际是一个意思 。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征士诔》) , 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 。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 。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 。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 。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 , 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 , 白杨亦萧萧 ,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 。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 。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 。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 。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 。以下“娇儿”、“良友”二句 , 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构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 。“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 , 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 。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 。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 。此是纪实 , 未必用典 。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 。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 。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 。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 , 毫无针线痕迹 。“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 。“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 , 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 。“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 。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 。“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 。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 , 自己再也尝不到了 。“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 。“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 。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 , 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 。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 , 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 。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 。亦通 。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 。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 。“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 。“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 。“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 , 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 。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 , 却历历如画 。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 。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 。盖不论贤士达人 , 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 。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 。而一篇最精彩处 , 全在最后六句 。“向来”犹言“刚才” 。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 , 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 , 各自回家 。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 。“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 。家人亲眷 , 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 。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 , 也未免太不近人情 。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 , 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镟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 , 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 。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 , 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 。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 。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 , 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 。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 , 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 。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 , 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构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构想了 , 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当然 , 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 。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 , 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
主题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 。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
其一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 。
其二是出殡前的祭祀 。诗人描述亲人的哀伤 , 自己虽感到不能饮酒的遗憾,但已为快离家园而有些黯然 。
其叁是写下葬的情形 。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 。这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 。
陶渊明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拟挽歌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并非“柱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 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 。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 , 可见陶渊明也还是重视家族的荣誉和门第的 。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
留春不住 。恰似年光无味处 。满眼飞英 。弹指东风太浅情 。筝弦未稳 。学得新声难破恨 。转枕花前 。且占香红一夜眠 。——宋代·晏几道《减字木兰花·留春不住》减字木兰花·留春不住
宋代 : 晏几道
留春不住 。恰似年光无味处 。满眼飞英 。弹指东风太浅情 。
筝弦未稳 。学得新声难破恨 。转枕花前 。且占香红一夜眠 。惜春, 感叹,时光 青青陵上柏 , 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 , 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两汉·佚名《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
两汉 : 佚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
驱车策驽马 , 游戏宛与洛 。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古诗十九首 ,  感叹 ,  生命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 , 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 , 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 , 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 , 五马道旁来 。列戟朱门晓 , 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唐代·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唐代 : 李白
九日茱萸熟 , 插鬓伤早白 。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
重阳不相知 , 载酒任所适 。
手持一枝菊 , 调笑二千石 。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
展开阅读全文∨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
登高望山海 , 满目悲古昔 。
远访投沙人 , 因为逃名客 。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
重阳节, 友情感叹
2、王逢原挽辞原文_翻译及赏析蒿里竟何在,死生从此分 。谩传仙掌籍,谁见鬼修文 。蔡琰能传业,侯芭为起坟 。伤心北风路,吹泪湿江云 。——宋代·王安石《王逢原挽辞》 王逢原挽辞蒿里竟何在,死生从此分 。
谩传仙掌籍,谁见鬼修文 。
蔡琰能传业,侯芭为起坟 。
伤心北风路 , 吹泪湿江云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 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 ,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 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 ,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 , 世孝在持盈 。——宋代·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辞二首》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州桥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宋代·王安石《州桥》州桥
州桥蹋月想山椒 , 回首哀湍未觉遥 。
今夜重闻旧呜咽 , 却看山月话州桥 。黄茅古道外 , 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 , 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 , 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宋代·文天祥《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
有客嗤齐鲁 , 何人念楚囚 。
岁年付流水 , 风雨满沧洲 。
手把菖莆看 , 黑头非所求 。
3、李昉(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详细资料大全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 字明远 , (《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 。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
后汉时期 , 李昉登进士第 。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 。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 。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 。至道二年(996年) , 李昉去世,年七十二 。获赠司徒,諡号“文正” 。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 。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 有文集五十卷 , 今已佚 。
基本介绍本名 :李昉别称 :李文正字号 :字明远,一作明叔所处时代 :五代→北宋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深州饶阳出生时间 :925年去世时间 :996年2月22日主要作品 :《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主要成就 :参与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官职 :特进、司空追赠 :司徒諡号 :文正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个人作品,人物评价,总评,历代评价,轶事典故,宴饮故里,为相公正,不疑故友,思劳成疾,为叔辩冤,三世同命,至道九老会,千叶牡丹,史料记载,家族成员,后世纪念,人物生平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 。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 , 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 。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 , 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干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 。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 , 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 , 担任记室 。李昉掌管军中章奏,周世宗柴荣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 。”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 , 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柴荣率军回师后 , 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 。同年冬 , 柴荣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 , 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 。同年,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 , 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 , 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 。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宋太祖赵匡胤大怒 , 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 。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 。”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 , 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 。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 。经宰相推荐,赵匡胤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 。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 。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赵匡胤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 。”赵匡胤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同乡武济川预选 。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赵匡胤时失当 , 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同年冬,判吏部铨选 。当时 , 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赵匡胤告发赵普的过错,赵匡胤向李昉询问此事 , 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赵光义出征北汉 。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 。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 , 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同年十一月 , 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 。不久,加监修国史 , 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 , 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 。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 , 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 。李昉等相继对赵光义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 。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 , 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 。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 , 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 , 如果百姓情绪不安 , 就应该延缓此事 , 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 。”赵光义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 。举行籍田礼完毕后,赵光义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 , 并严加谴责 。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 , 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 。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 , 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 。”赵光义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恰遇契丹犯边,赵光义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 , 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 , 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 。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 , 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赵光义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 , 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赵光义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 。数月后 , 李昉被罢为右仆射 。之前,赵光义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 。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 , 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赵光义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 , 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赵光义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赵光义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 , 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 。赵光义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 , 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 , 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 , 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 。”赵光义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 。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 。”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赵光义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著离开 。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获赠司徒,諡号“文正” 。主要成就李昉沿袭中晚唐诗风余韵,效法白居易诗风 , 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 。李昉家聚书多汉唐故事,进《开宝通义》200卷 。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 , 参加修纂《太祖实录》等书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擢参知政事 , 兼修国史 。一生多在三馆就职 , 对图籍藏储和文献掌故较为熟悉了解 。利用三馆丰富藏书,参与纂辑有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 称宋代四大类书 。因征引材料宏富,多古籍佚文,自汉代到宋初,多有失传之书,赖此得考见其原文 。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有贡献 。又开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 , 阅书不必见馆主,而下马入直读书 。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 , 书室坟籍环列四周 , 召故友名儒寓乐其中 。他还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全宋文》辑有其文两卷,《全宋诗》录其有诗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个人作品李昉作文敬慕白居易,追求浅近易晓,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 。他典诰命共三十余年 , 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曾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人物评价总评李昉为人宽厚温和 , 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没有显赫的名望 。历代评价柴荣:吾久知有此人矣 。李谷:子他日官禄当如我 。赵光义:①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今日所享如此 , 可谓善人君子矣 。②昉本以文章进用,及居相位,自知才微任重,无所弥纶,但忧愧而已 。赵恒: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 。欧阳修: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 。”当时群臣皆进 , 而公诗最为首出 。王称: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较(阙)正 , 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 。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德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谢事 , 优游林泉,以佚其老,其处进退之际,绰然有余裕矣 。脱脱: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 , 以昉旧德,亟加进用 , 继擢蒙正、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 , 俾参大政 。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 , 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 。君子谓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校,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黄中多所荐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难也 。而况四臣者皆贤宰辅,又能进退有礼,皆以善终,非盛德君子,其孰能与于斯?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夫之:①若李昉者,吾不知其何以出后于人,而致青云、依白日,极人世之通显 。或怀殚之惠,忘覆载之恩 , 曾不念位晋三公之身为谁氏之身也,其忍也乎哉?非以世禄而受荣名,非以宗祧故而为养子,前之失也,补过未晚也 。且夫古非尽人而有为之后者也,故礼有无后之祭焉 。苟非宗子与有世禄,庙祀不因己而存亡,从子可资以继祖,则子之有无,天也;人不可以其伪干天而强为骈拇枝指者也 。僭立后者非法,觊觎以忘亲为人后者非人 , 古所不敢不忍者也,奚容假古礼以薄于所生也哉?今之后,非古之后也 。李昉之请,天禧之制,变之正也 。②(宋太宗待赵普)酬赏虽?。占母剐挠卺绕鹬顣P、吕端,罢普以使死于牖下,故宗社以安 。③宋自雍熙以后,为平章、为参知、为密院、总百揆、掌六师者,乍登乍降,如拙棋之置子,颠倒而屡迁 。夷考其人,若宋琪、李昉、李穆、张齐贤、李至、王沔、陈恕、张士逊、寇准、吕端、柴禹锡、苏易简、向敏中、张洎、李昌龄者 , 虽其闲不乏侥幸之士,而可尽所长以图治安者,亦多有之 。轶事典故宴饮故里李昉随宋太宗出征北汉时,太宗曾驻师常山,因常山是李昉的故乡,太宗便赐他羊、酒,召群臣与李昉宴饮尽欢,乡中百姓及曾与他相交的人都参与此宴 。宴会持续七天才结束 , 时人以此为荣 。为相公正李昉喜欢结交宾客,北宋灭南唐后,南唐士人归附朝廷的人多与李昉交游 。李昉向来厚待张洎而薄待张佖,李昉被罢相时,由张洎起草诏令,他在诏书中刻骨地攻击诋毁李昉,而张佖每到初一、十五却一定去拜访李昉 。有人对张佖说:“李公素来待你不好,你为什么还数次拜访他呢?”张佖说:“我任廷尉时,李公刚刚执政,未曾有一事请托,这是我之所以敬重他的原因啊 。” 李昉在中书省任职时,有人请求李昉选用自己,李昉虽然知道此人才能可?。?但一定正色加以拒绝,之后再任用;如果此人才能不足,也一定和颜悦色地对待 。李昉的子弟向他询问原因,李昉说:“任用贤能之人,是皇上的事情;如果接受他的请求,是卖私人的恩惠 , 所以要坚拒他,使他感恩皇上 。如果不加以任用,既让他感到失望,又没有好的言辞 , 这是结怨的做法啊 。”不疑故友李昉向来与卢多逊交好,对他从不怀疑 。卢多逊数次向太宗诬告李昉 , 有人将此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 。等到李昉为相时 , 与太宗谈及卢多逊谋反案,李昉为他多作解脱 。太宗说:“卢多逊经常毁谤你一钱不值 。”李昉才开始相信,太宗因此越发看重李昉 。思劳成疾李昉主管诰命三十余年,因积劳思虑过度而患有心脏病,每隔数年便发作一次 , 每次发作后一定要过一年才痊愈 。等到任宰相时,他愈是忧愁顾虑 。为叔辩冤后晋的侍中李崧,是李昉的族叔,时人称李崧为东李家、李昉为西李家 。后汉隐帝时,李崧被冤杀 。至宋太宗时,李崧的儿子李璨从苏州常熟县令之职赴朝待调,李昉代他为李崧辩冤 , 并且说:“周太祖已经替他昭雪赠官,追还他家的田宅,录取李璨为官 。然而李璨年近五十岁 , 还任州县之职,臣从前与他同难,难道只有臣应该蒙圣明君主之恩 。如果陛下能一视同仁施恩于衰微的人,那过去的冤屈就得以伸张 , 而继绝之恩将永远光耀史册啊 。”太宗下令任命李璨为著作佐郎 , 李璨后来官至右赞善大夫 。三世同命李昉致仕后,在陪同祭祀南郊时扑倒,因伤寒病去世;他的儿子李宗谔任玉清昭应宫副使时,从斋戒场所得病去世;李宗谔的儿子尚书右丞李昭述,在祫祭奏告景灵宫时突然发病去世 。祖孙三代都死于祭祀之事 。至道九老会李昉的居宅有园亭别墅之美,他曾召来很多朋友亲戚在家里宴饮欢乐 。李昉致仕后,想仿照洛中九老旧事,当时吏部尚书宋琪七十九岁、右谏议大夫杨徽之七十五岁、郢州刺史魏丕七十六岁、太常少卿(已致仕)李运八十岁、水部郎中朱昂七十一岁、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七十九岁、太子中允(已致仕)张好问年八十五岁、吴地的僧人赞宁七十八岁,众人商议准备集会,因遇到王小波、李顺在成都起义而中止 。千叶牡丹淳化年间,李昉家中牡丹花开,“一岁中有千叶者五苞” , 格外繁盛艳丽,李昉于是置办酒席 , 宴请宾客,作乐赏花 。这年过后,第二年内 , 长幼“凡五丧” 。文学家杨亿认为:大概是地物反常的一种验证 。史料记载《隆平集·第四卷·宰臣》 《东都事略·卷三十二》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家族成员父亲:李超 儿子:李宗讷、李宗诲、李宗谔、李宗谅 孙子:李昭回、李昭逊、李昭遹、李昭述、李昭适后世纪念李昉墓位于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
4、伤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伤春[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
初怪上都闻战马 , 岂知穷海看飞龙 。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
标签: 悲愤 情感
《伤春》译文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 , 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 。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 。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 , 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伤春》注释⑴伤春:名为感伤春天,实则是忧伤国事 。
⑵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 , 借指朝廷 。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⑶平戎:战胜入侵者 。《新唐书·王忠嗣传》:(王忠嗣)节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 。斩米施可汗,虏不敢近塞 。
⑷坐使:遂使 。
⑸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 , 此处代指宋皇宫 。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 。《汉书·匈奴外传》:(胡骑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 。李白《塞下曲》:“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此句实为夕烽照甘泉的倒装 。
⑹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 。一说指建康或临安 , 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 。尚未定 。
⑺战马:金兵铁骑 。
⑻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 。
⑼穷海:僻远的海上 。此处指温州(今属福建)海域 。
⑽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 。《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 , 利见大人 。”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于海 。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 。“
⑾”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 。
⑿孤臣:作者自指 。当时人流落在湖南邵阳 。
⒀霜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处借指忧国之情 。
⒁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 。烟花一万重: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 。烟花一万重 。”意为离故乡太远 , 看不到故乡的春景 。
⒂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 , 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
⒃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 。
⒄犬羊:对金兵的鄙称 。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 。《宋史·向子湮传》载,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进犯湖南,向组织军民抵抗 , 终于击退敌军 。此二句从杜甫《诸将》“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化出 。
《伤春》赏析赏析一 这是一首伤春,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 。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 。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 , 是以汉代匈奴入侵 , 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 , 从边境到达内地 。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 。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 。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上句写伤,下句写春 , 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 , 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 。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 。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 。”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 。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 。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 。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二句,落笔很有力量 。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 。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 。“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 。“敢犯”二字,气势凌云 。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 。“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 。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 。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 , 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 , 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 。……以简洁扫繁缛 , 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 。”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 。“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 。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
另外 , 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 , 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赏析二 陈与义(一o九o—一一三九),字去非,号简斋,洛阳(在河南省)人 。徽宗赵佶时曾任太学博士等官 。金兵陷汴京,他避乱南逃 。他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效法杜甫,风格清婉 。
陈与义的这首《伤春》,从题目的字面看,好象是伤感春光逝去 。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用这一类题目写身边琐事 , 甚至无病 ***。但陈与义虽然用这个题目 , 内容却是写国家大事,正如杜甫的几首《伤春》一样 。
南北宋之交,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这首诗写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o) 。这时,北中国完全在金兵的占领下,江南的局势也非常吃紧 。建炎三年冬,金兵大规模南下,占领了南京,宋高宗赵构航海南逃 , 南宋政权危在旦夕 。《伤春》就反映这样的历史事实 。诗的前四句 , 一气而下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首先指出,国事如此 , 是由于最高统治集团的无能 。“庙堂”,是执政者办公的地方,这里是指人 。“平戎”是抵抗平定金兵的意思 。“甘泉”,本来是汉代的行宫,这里指宋代京城和宫殿 。诗中是说,由于高踞庙堂的那些人低能不中用,拿不出抗金的办法 , 因而使京城皇宫也映照在报警的烽火中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开始觉得京城听到战马嘶鸣已经是很可惊怪的事,哪里知道,连皇帝也被赶到偏僻的海边去了 。这一联把前面“甘泉照夕烽”的意思 , 又推进了一层 , 说明那些腐败无能的居庙堂者,把国家弄成了什么样子 。
后四句,把着笔处转到爱国的臣民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孤臣是作者自指 , 也是泛指占领区的爱国臣民 。“烟花一万重”,原是杜甫《伤春》诗中的句子,指唐代的京城长安 。这里,陈与义借用这个句子来表现对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怀念 。“每岁” , 每一年,也就是年年,这里表示自己年年都在怀念著沦陷的故都,为南宋危难而忧愁不安 。全联的意思是 , 被占领区的臣民们,等待着收复汴梁,怀念汴梁的风物 , 头发都等白了 。这是进一步谴责最高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不管人民的死活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向延阁 , 即向子湮,当时做长沙太守,金兵南侵时,他带领长沙军民抵抗 。所以诗中说,略感可喜的 , 还有长沙太守向子湮 , 以及象向子湮的老臣,敢于带领疲劳的军民与敌人打一仗 。
全诗的前后两大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 。前一部分 , 直接斥责那些高居庙堂的大僚们,腐败无能 , 误国祸民 。后一部分是抒发爱国臣民的感情,赞扬向子湮,实际上是从反面讽刺那些当政者 。在爱国主义的诗歌创作中,陈与义的这些诗,可以说是陆游、辛弃疾等伟大诗人的先导 。《伤春》作者陈与义简介陈与义(1090-1138) , 字去非 , 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 , 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的其它作品○ 登岳阳楼
○ 襄邑道中
○ 咏牡丹
○ 春寒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陈与义更多作品
5、陶渊明的生平年表,大事记 。配合相应时期作品,名诗句,名言等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晋宋易代后更名潜 ,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江州寻阳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市西)人 。
曾祖陶侃,字士行 , 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 , 曾任武昌郡太守 。父某 , 母孟氏 , 东晋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第四女 。
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352),陶渊明生于寻阳县上京里“园田居” 。是年桓温进位太尉 。
永和九年(353)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北伐失利,被废为庶人,桓温权倾朝野 。桓温第一次北伐,攻长安不克,败还 。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355) , 陶渊明四岁 。程氏妹生 。
永和十二年(356)桓温第二次北伐,攻陷洛阳 , 后败还 。
晋穆帝升平三年乙未(359),陶渊明八岁 。陶渊明父亲去世 。是年谢安弟谢万领军北伐失利,被废为庶人 。升平四年(360)谢安东山再起,为桓温军中司马 。
升平五年(361)穆帝去世,琅琊王司马丕即位,为哀帝 。
晋哀帝兴宁元年壬戍(363),陶渊明十二岁 。陶渊明庶母去世 。是年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 。桓温弟征虏将军桓冲为江州刺史 。兴宁三年(365)哀帝去世,琅琊王司马奕即位 , 为废帝 。晋废帝太和四年
(369),桓温第三次北伐 , 大败而归,死三万余人 。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陶渊明二十岁 。
陶渊明开始游学求仕生涯,来到京城建康 。不久离开建康游历会稽郡、吴郡等地 。
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后再废为海西公,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为简文帝,改元咸安 。桓温杀海西公三子及司马宗室,杀殷、庾两世家三百余口 。咸安二年(372)简文帝死 , 太子司马昌明即位,为孝武帝 。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癸丑(373),陶渊明二十三岁 。
陶渊明结束游学求仕生活,回到园田居 。
桓温死 。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尚书仆射,共掌朝政 。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 。
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乙亥(375),陶渊明二十四岁 。《闲情赋》作于是年 。
是年桓冲让扬州刺史于谢安,诏以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 , 徐州刺史, 镇京口;以安领扬州刺史,加侍中 。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丙子(376) , 陶渊明二十五岁 。
陶渊明结婚成家 , 离开上京里园田居,移居寻阳县城 。
太元二年(377)谢安命谢玄招募骁勇之士 , 组建“北府兵” , 刘牢之为参军 。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攻陷襄阳 。
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庚辰(380) , 陶渊明二十九岁 。
陶渊明被征召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 , 不就 。《劝农》诗作于是年 。
晋孝武帝太元六年辛巳(381),陶渊明三十岁 。陶渊明丧妻 。
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发兵 , 企图灭晋 。十月 , 晋遣谢石、谢玄拒秦军于淝水 , 大破之,是为淝水之战 。太元九年(384),桓冲去世 。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乙酉(385) , 陶渊明三十四岁 。陶渊明娶继室 。
是年谢安去世,司马道子、王国宝掌握朝政大权 。
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丙戍(386),陶渊明三十五岁 。
长子陶俨出生 。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388),陶渊明三十七岁 。
次子陶俟出生 。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己丑(389) , 陶渊明三十八岁 。
三子陶份、四子陶佚出生 。《命子》诗作于是年 。
太元十五年孝武帝命中书令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青、兖二州刺史,坐镇京口 , 潜制司马道子 。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辛卯(391),陶渊明四十岁 。
《荣木》诗作于是年 。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392),陶渊明四十一岁 。
陶渊明又丧妻 。
是年孝武帝命黄门侍郎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 。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癸巳(393),陶渊明四十二岁 。
陶渊明续娶翟氏 。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394),陶渊明四十三岁 。
幼子陶佟出生 。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丙申(396),陶渊明四十五岁 。
《和郭主簿》诗作于是年 。
是年孝武帝被张贵人闷杀,太子即位,是为安帝 。
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397),陶渊明四十六岁 。
《拟挽歌辞三首》作于是年 。
是年王恭以讨王国宝为名,发兵东进 。司马道子杀王国宝乞和,王恭罢还京口 。王恭曾派人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共谋,桓温子桓玄劝殷仲堪发兵,殷仲堪犹豫不敢下,闻王国宝已死,才抗表发兵,见王恭罢兵也随之罢兵 。
晋安帝隆安二年戊戌(398),陶渊明四十七岁 。
陶渊明入江州刺史桓玄幕府 。
是年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为侍中 , 掌握朝廷大权,逐渐排挤了父亲司马道子 。桓玄被朝廷任命为广州刺史,但不赴任 。王恭再“兴晋阳之甲”,并联络殷仲堪和桓玄、南郡相杨佺期等人共同发兵 。司马元显买通王恭手下参军刘牢之,刘牢之在进攻建康的途中叛变,回军攻击王恭,将他捕杀 。刘牢之被朝廷任命为都督青、兖、幽、并、徐、扬六州诸军事 。司马元显为了瓦解西军,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十月 , 三人在寻阳结盟,俱不接受诏命 。朝廷只好仍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 , 三人乃受诏 。
隆安三年(399),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在会稽等八郡起义,旬日之间聚众十万 。司马元显命徐州刺史谢琰领兵剿杀,孙恩败退回海岛 。是年桓玄趁荆州发生饥荒,发兵剿灭了殷仲堪和杨佺期,桓家势力重新占据长江上游 。
晋安帝隆安四年庚子(400) , 陶渊明四十九岁 。
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建康,上《讨海贼表》 。五月拟从建康返回寻阳探视家眷,在规林受阻,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五月下旬回到家中 , 不久即到荆州述职 。
是年冬,陶渊明回寻阳休假,在家中过年 。
是年三月,朝廷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
军事,荆州、江州刺史 。五月 , 孙恩攻会稽、临海,谢琰战败被杀 。十一月,任命刘牢之都督会稽等五郡 , 率军攻打孙恩,孙恩败退回海岛 。司马元显成为都督十六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 。
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 。
正月五日陶渊明与二三邻曲游斜川 , 作《游斜川》并序 。不久返回荆州江陵桓玄幕府 。
七月初,回寻阳探视母亲病情,七月末返江陵 。在途中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是年冬,母亲孟氏去世 。陶渊明回寻阳居丧 。《责子》作于是年 。
是年三月,北府兵将领刘裕与孙恩战于海盐,孙恩浮海至丹徒,建康震骇,刘裕入援,大败孙恩 。桓玄又上《讨海贼表》,已露篡逆之心 。司马元显大治水军 , 准备讨伐桓玄 。
晋安帝元兴元年壬寅(402),陶渊明五十一岁 。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作于是年 。
是年正月,朝廷下诏罪状桓玄 , 司马元显亲任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下令发兵讨伐桓玄,但上船后逡巡不敢进 。桓玄禁断江路 , 举兵东下,二月过寻阳,至姑孰 。三月,刘牢之派儿子刘敬宣向桓玄请降 。桓玄兵不血刃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将司马道子流放后又在途中杀害 。桓玄成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 。他迁刘敬宣为会稽内史,企图削夺其兵权 。刘牢之欲再反桓玄 , 手下无人应命,刘裕等返回彭城 。众叛亲离之下,刘牢之自缢而死 。儿子刘敬宣逃奔后秦 。孙恩被击破 , 投海死,妹夫卢循领起义军残部转战到永嘉,桓玄任命他为永嘉太守 。
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陶渊明五十二岁 。
陶渊明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是年二月,桓玄自号相国、楚王 。刘裕破卢循于永嘉,卢循浮海南走 。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改元永始 。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迁居寻阳 。
晋安帝元兴三年甲辰(404),陶渊明五十三岁 。
陶渊明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自寻阳至京口,途中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
是年二月 , 刘裕、刘道规、何无忌、刘毅、孟昶等人在京口、广陵等地同时发难,起义讨伐桓玄 。义军会聚京口 , 进攻建康 。三月,桓玄军溃散,桓玄乘船逃到寻阳 。刘裕成为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 。刘敬宣闻桓玄兵败,来投奔刘裕 。四月,桓玄挟持晋安帝到江陵 。何无忌等大破桓玄军于桑落洲 , 占据寻阳 。刘裕领都督江州诸军事,任命刘敬宣为江州刺史 。桓玄收集荆州兵二万多人,东下迎战,五月与刘毅、何无忌战于峥嵘洲 , 又大败 。桓玄逃回江陵 , 城中发生兵变,桓玄仓皇逃到江上,被杀 。桓玄的堂兄桓谦、侄子桓振收集残兵败将,复陷江陵,大败何无忌于灵溪 , 何无忌退还寻阳 。刘敬宣在寻阳聚集粮草修缮战船,何无忌因此恢复元气 。
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陶渊明五十四岁 。
春,陶渊明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三月,奉刘敬宣命到建康上《求解职表》,经过钱溪时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刘敬宣被免职后,陶渊明辞职回到家中 。
八月,陶渊明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作《杂诗十二首》 。十一月,程氏妹丧于武昌,自免职奔丧,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 。
是年正月刘毅入江陵,桓振溃败 。三月晋安帝回到建康 , 改元 。以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刘裕不受 。四月,刘裕镇京口,为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加领兖州刺史 。
晋安帝义熙二年丙午(406),陶渊明五十五岁 。
陶渊明迁回到上京里园田居,以耕读为生 。作《归园田居五首》、《归鸟》、《酬刘柴桑》、《读〈山海经〉十三首》、《感士不遇赋》 。
是年朝廷封刘裕为豫章郡公 , 刘毅为南平郡公 , 何无忌为安成郡公 。任命何无忌为都督荆、江、豫三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
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407),陶渊明五十六岁 。
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陶渊明作《祭程氏妹文》 。夏,作《连雨独饮》诗 。秋,作《与子俨等疏》 。
晋安帝义熙四年戊申(408),陶渊明五十七岁 。
六月,园田居发生火灾,陶家只好暂住舫舟中,陶渊明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夏末,移居南村,陶渊明作《移居二首》 。
是年刘裕回到建康,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加领扬州刺史 。刘裕与刘毅的矛盾逐渐激化 。
晋安帝义熙五年己酉(409) , 陶渊明五十八岁 。
陶渊明作《和刘柴桑》诗,婉言拒绝了刘遗民约他上庐山隐居的邀请 。
这年重阳节,作《己酉岁九月九日》诗 。
是年四月刘裕发兵讨伐南燕,六月包围广固 。
晋安帝义熙六年庚戍(410) , 陶渊明五十九岁 。
陶渊明作《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
冬 , 长沙公陶延寿随刘裕追击卢循来到寻阳 , 到南山祭祀陶氏宗祠 , 顺路拜访了陶渊明 。离开寻阳时陶渊明作《赠长沙公》送别 。
是年二月刘裕下广固城 , 南燕亡 。五月 , 卢循大败刘毅于桑落洲 , 进逼建康 。七月,刘裕还,解建康之围 。十二月,刘裕大败卢循于寻阳 。
晋安帝义熙七年辛亥(411),陶渊明六十岁 。
八月,陶渊明从弟陶仲德去世,陶渊明作《祭从弟敬远文》 。有《与殷晋安别》诗 。
是年三月刘裕任太尉、中书监 。四月,卢循在交州兵败,被逼投水自杀,五斗米道起义失败 。刘毅任江州都督兼刺史 。
义熙八年,刘裕派兵到荆州偷袭刘毅,刘毅兵败自缢而死 。
晋安帝义熙九年癸丑(413),陶渊明六十二岁 。
陶渊明有感于慧远法师在庐山立佛影台及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事,作《形影神三首》 。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乙卯(415) , 陶渊明六十四岁 。
春 , 陶渊明迁回园田居,作《还旧居》 。
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 , 陶渊明称疾不到 , 与刘遗民、周续之并称“寻阳三隐” 。
《五柳先生传》作于是年 。
是年刘裕征讨荆州刺史司马休之、雍州刺史鲁宗之 , 司马休之等人兵败逃奔后秦 。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丙辰(416) , 陶渊明六十五岁 。
周续之、祖企、谢景夷等人受江州刺史檀韶邀请 , 到寻阳城马肆旁讲解校勘《礼》经 。
陶渊明有感于此,作《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是年刘裕为中外大都督,八月北伐后秦 。十月,晋军收复洛阳 。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417),陶渊明六十六岁 。
左将军府长史羊松龄奉命出使长安祝贺北伐大捷,陶渊明作《赠羊长史》送别 。
《饮酒十二首》作于是年 。
是年八月北伐军收复长安,后秦灭亡 。十二月,刘裕从长安回彭城,任命其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等职,留守长安 。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戊午(418) , 陶渊明六十七岁 。
江州刺史王弘与陶渊明有交往,陶渊明有《止酒》诗 。
冬,陶渊明闻刘裕废立皇帝事,作《岁暮和张常侍》 。
是年六月,刘裕接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 。十月,长安军内讧 , 刘裕召刘义真东归 , 以相国右司马朱龄石都督关中诸军事 。十一月,刘义真归途中被夏军大败,全军覆没,单骑逃回 。朱龄石军在长安大肆抢掠,百姓怒逐晋军,朱龄石逃到潼关 , 被夏军包围,全军溃散,他被夏军俘获后杀害 。北伐彻底失败 。
十二月,刘裕派人杀害晋安帝,奉琅琊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 。
晋恭帝元熙元年己未(419),陶渊明六十八岁 。
秋,陶渊明作《九日闲居》诗 。
是年七月,刘裕进爵为宋王 。十二月 , 宋王加殊礼,进王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 , 篡逆之心昭然若揭 。
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420),陶渊明六十九岁 。
六月,陶渊明闻刘裕篡位称帝,更名陶潜 。
秋,王弘送豫章太守谢瞻赴任、西阳太守庾登之回京 , 在湓口南楼摆宴饯行,邀陶潜参加,陶潜即席作《于王抚军座送客》诗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读史述九章》作于是年 。
是年六月,宋国中书令傅亮逼晋恭帝禅位 , 刘裕即皇帝位,建宋朝,改元永初 。奉晋恭帝为零陵王,迁出建康 。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郡公,被降爵为县公及县侯,长沙公被降为醴陵县侯 。
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421) , 陶渊明七十岁 。
陶潜闻刘裕派人杀害零陵王司马德文 , 作《述酒》诗 。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戍(422),陶渊明七十一岁 。
陶潜作《桃花源记并诗》 。
是年五月刘裕病危,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 。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即位 。
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423) , 陶渊明七十二岁 。
《答庞参军》诗五言及四言,作于是年 。
景平二年(424),徐羡之、谢晦等人先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五月发动宫廷政变 , 废宋少帝为营阳王,旋即将二人杀害 。八月,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即皇帝位 , 即宋文帝,改元元嘉 。
宋文帝元嘉二年乙丑(424),陶渊明七十四岁 。
《咏贫士七首》作于是年 。
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425),陶渊明七十五岁 。
《有会而作》、《乞食》作于是年 。
是年正月 , 宋文帝下诏追究徐羡之、傅亮、谢晦杀营阳、庐陵王之罪,诛杀徐羡之、傅亮等人 。二月,发兵征讨荆州刺史谢晦 , 谢晦兵败被杀 。五月,任命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
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6),陶渊明七十六岁 。
檀道济到陶潜家中延请陶潜出仕,被陶潜拒绝,所送梁肉陶潜命人送还 。
九月,陶潜作《自祭文》 。
冬 , 陶潜病逝,葬于南山陶氏宗墓 。颜延之作《陶征士诔并序》,私谥“靖节” 。
陶渊明题跋版画像
[4]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 , 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 , 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词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 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 , 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说来 , 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 , 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 ,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
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
陶渊明像
[5]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 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 , 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 。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 。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 , 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 , 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 , 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 , 熟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 , 《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
卷名 作品 卷名 作品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九日闲居并序》
《答庞参军并序》《归园田居五首》
《劝农》 《游斜川》
《命子》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归鸟》 《乞食》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 《答庞参军并序》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移居二首》
《还旧居》 《和刘柴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酬刘柴桑》
《己酉岁九月九日》 《和郭主簿二首》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于王抚军座送客》
【宋相国挽辞二首原文、作者,拟挽歌辞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与殷晋安别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止酒》 《岁暮和张常侍》
《述酒》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责子》 《悲从弟仲德》
《有会而作》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腊日》 《杂诗十二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咏贫士七首》
《闲情赋》 《咏二疏》
《归去来兮辞》 《咏三良》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 《咏荆轲》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读《山海经》十三首
五柳先生传 拟挽歌辞三首
扇上画赞 联句
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饮酒(其五)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 欲辩已忘言 。
杂诗八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 ,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