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1、贪,嗔,痴是什么意思?出处佛教中的三毒
贪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
嗔执著于内心厌恶的外相
痴不明事理的实相;引发贪嗔的缘由
降伏法戒定慧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 , 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 。”通俗地说 , 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 , 都可称为贪 。《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 。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
佛教认为 , 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 , 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 , 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 。《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 。《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
又作嗔怒、嗔恚等 , 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 , 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
又作无明 。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 , 否则 , 心不甘 , 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 , 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 , 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 , 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
贪婪,嗔怒,痴迷 。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2、贪嗔痴分别是什么意思?“贪”表现在名利、地位 。“嗔”表现在生气、烦恼 。“痴”表现在想不明白问题 。
所谓的“贪”,是指执着,贪得无厌,挺而走险,不知足,不知累,不知错,乃至伤身伤命,或觉醒与不觉醒,表现如:贪亲情爱、名利、地位、财富、酒、色等,此名为贪 。“嗔”指憎恨心重、气量小、自高自大、傲慢、嫉恶如仇 , 表现如:对人对事若一点不顺己心时,即生气、烦恼、发脾气,不原谅别人 , 乃至伤害别人等,此名为“嗔” 。“痴”指愚痴,非常人 , 对任何问题,很难明白与想通,歪曲癫倒事理,无论别人怎样劝说教导 , 都难以明白,此名为“痴” 。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念,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 , 善恶不分,颠倒妄取 , 起诸邪行 。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3、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什么意思,在佛教里我们会听到关于贪嗔痴的说法,很多人对于贪嗔痴并不了解 , 它在佛教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 。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贪嗔痴什么意思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贪嗔痴什么意思1贪、嗔、痴,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
贪 , 是一种染著的心理 。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 。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 , 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 。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 , 觉得高人一等 。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 , 阿谀奉承 。
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 , 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 。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
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 , 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
嗔 , 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蕴论》中云:“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
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 , 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
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 , 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
贪嗔痴什么意思2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 , 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 , 因此叫做五欲 。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
痴又作无明 。指心性迷暗 , 愚昧无知 。《俱舍论》中说:“痴者 , 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说:“诸烦恼生 , 必由痴故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4、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发脾气、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
贪嗔痴是佛教用语,是佛教里所说的三毒 。贪指的是对外物的喜好太过于执着,是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否则会不甘心 。嗔指的是对外相的厌恶太过于执着,如果不满意就会发脾气,容易意气用事 。痴指的是对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对是非善恶无法明辨 。
佛教关于贪嗔痴的理念
感受其实是人类体验美好人生的一点灵敏之觉 , 是人类所独有的,同时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样,属于人类正常的功能 。因此,感受的存在并非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被感受所绑架,被感受牵着鼻子走,这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圣先贤们总是教导人们要修行,通过修行卸除掉攀附于感受上的贪嗔好恶 , 去体验真正美好的人生 。
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内心的贪嗔好恶有所觉知 , 则自然会被贪嗔好恶牵着鼻子走,它要我们快乐我们就快乐,它要我们烦恼痛苦我们就烦恼痛苦,内心不能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说贪嗔痴是人类烦恼罣碍根源的原因 。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5、贪嗔痴什么意思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鹬钚靶?。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
贪嗔痴这三者既有并列的相关性,也有相生的因果性 。并列的相关性是说:贪嗔痴是烦恼的三种状态,三者的本质都是烦恼 。
相生的因果性是说:痴是一切烦恼的本体,贪和嗔不过是这个本体面对外界刺激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反应"而已——痴是因,贪嗔是果 。
嗔的来源是苦受,而苦受往往是由乐受转变成的,贪心炽盛时,人的觉知能力是负数,因为内心一直沉溺在贪毒带来的虚假刺激中飘飘欲仙——所以贪心生起时容易被骗 。
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