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 二 )


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 。鸳被不禁昨夜凉 。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 。”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一生写了3000多首歌词,其中有不少为经典之作 。有采访人员访问他,询问其创作的甘苦时,庄奴以一首打油诗作了绝妙的回答:“半杯苦茶半支烟,半句歌词写半天,半夜三更两三点,半睡半醒半酝酿 。”四句诗嵌入了八个“半”字,可称为一首难得的“半”字妙诗 。可以用来表示虚指的数量,又可表示朦胧的状态 。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


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说理,都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让人体会到朦胧含蓄的美感,吟咏“半”字,韵味无穷 。
没有查到该诗的出处,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作者此时应该是隐居在南山中,一边胸怀报国之志,却无报效之门,只有半扫愁思;一边隐居深山独居生活,时常要清理卫生半扫尘 。这是一个最痛苦的阶段,虽怀才不遇但建功立业之心犹在,虽白发催年老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踏入仕途,报效国家 。
这个阶段的思想状态与孟浩然极为相像 。《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岘山,在襄阳城南 。中年时期的孟浩然控油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只有归南山敝庐,面对松林间的月光照在空寂的窗扉上,怀愁不寐 。这时期的孟浩然也同样过着半扫愁思半扫尘的生活 。
还有一位相似的代表人物王维,他的和南山有关的经典代表《终南别业》 。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 。
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简称南山,今在西安城外,属于秦岭山系 。晚年的王维离开官场,迁居到终南山脚下 。过着吃斋念佛,修道养性,半官半隐的生活 。达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精神境界 。有着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的随性又任性的豁达超然 。
更有一位隐居派的鼻祖,已经过了这一半一半的痛苦徘徊阶段,将隐居生活做到了极致,他就是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这时的陶渊明几经出仕已经过了早年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的阶段,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他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就是陶渊明隐居的人生哲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