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后有哪些自然气象,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吗 冬至节气前后的气候特点?

1、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吗 冬至节气前后的气候特点?我们都知道,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 , 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四时八节之一,冬至大如年,很多地方的中国老百姓都非常重视 。那么冬至这一天有什么特点呢,人们都是如何庆祝的呢?
冬至过后白天长还是短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 , 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 , 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 , 比南半球少了约50% 。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 。
冬至前后的气候特点
从气候上看 ,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 , 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 。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
冬至节气的祝福语
让冬至的雪花带来好运,让寒冷的季节带来浪漫,让柔柔的阳光带来温暖,让真心的祝福带来美满,让快乐的生活充满人间,开开心心的度过冬至节 。
夜晚不再漫长 , 阳气回升越来越旺 。数九的寒气熙熙攘攘 , 阳光的照射越来越长 。冬至的脚步正在敲响 , 春天的气息遥遥可望 。热腾腾的馄饨保健康,吃了冻面饺子没冻伤 。汤圆滚滚白玉汤 , 合家团圆幸福长 。冬至快乐 , 好运一年更比一年长!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 , 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冬至前后有哪些自然气象,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吗 冬至节气前后的气候特点?


2、冬至前后的天气情况?冬至之后的天气是逐渐变冷 。
“虽然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但北半球天气还没有转向暖和 。因为这时北方“积聚”的冷空气还在持续南下 。多出这点日光照射还不足以与之抗衡 。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到小寒和大寒 。
因为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了数九,在一年当中数九是最冷的时候 。准确的说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要经历冬至、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 。
冬至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那么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 , 但气候还受大气环流、海拔高度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说冬至来了气候怎么变化也未必就是最冷的 。不过随着冬至的到来,北半球白天时间会慢慢增长
冬至前后有哪些自然气象,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吗 冬至节气前后的气候特点?


3、2021立冬节气有哪些天气变化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立冬节气有哪些天气变化_立冬节气的养身之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2021立冬节气有哪些天气变化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 。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 。近55年中 , 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 , 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 。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 , 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
华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 , 晴朗无风之时 , 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 。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 。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
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 。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 , 几天之后 , 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 。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 。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11月以后 , 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 。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 。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 。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 , 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 。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 。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 。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 。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 。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 , 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 。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 。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 。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 。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 , 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 。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 。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 。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 , 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
立冬农事之蔬菜管理
进入冬天,除低温外 , 还会经常出现大风、连阴等灾害性天气,给蔬菜生长造成很大损害 。建议农户朋友们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遭遇下面天气时,及早采取预防及灾后处理措施 , 减轻灾害天气带来的损失 。
1、遭遇严寒时
蔬菜遭遇严寒时可采取以下方法应急:一是多层覆盖 , 可在草苫上再盖一层薄膜 , 以增加保温效果;二是提前在蔬菜棚外挖防寒沟 , 可提高棚内温度2~3℃ 。
2、遇到连阴时
若遇到连阴天气,只要温度不是太低,就要揭开草帘 。冬季阴天较多时应提早覆盖地膜,能提高地温,减少低温冻害的发生 。
日光温室及早采取保温防寒措施
1、做好墙体和后屋面保温
尽快将后窗和东西两侧墙面的排风扇孔及通风孔用稻草等作物秸秆或其它保温材料封严,为保证防寒效果应填充和墙体同样厚度的秸秆 。后墙过薄保温性能差的温室在后墙外侧披一层旧草苫或10厘米厚的聚苯板,也可采取培土的方法来增强保温性能 。后屋面的保温性能对温室内温度影响非常大,由于灌流散热的作用会使温室内温度降低过快,对于这类温室应在后屋面的内侧加层10厘米厚的聚苯板或在外面加盖2-3层旧草苫或保温被 。
2、设置防寒沟
在温室南侧外边挖30厘米宽、40厘米-50厘米深的防寒沟,沟内填入秸秆或树叶 。也可在温室内侧前沿埋入10厘米厚、50厘米深的聚苯板隔热防寒 。
3、门口安装门帘和风挡
门口是冷气易进入室内的通道,应在工作间门口和温室门口安装两道保温性好的门帘,以两幅双开的门帘阻隔冷空气进入的效果好 。在温室入口处走道南侧设置1.5米高、4-5米长的挡风农膜,以阻挡冷空气影响作物生长,减少管理操作时进出棚室带进冷空气量 。棚室内进门处设置1.5米高、3-5米长的挡风农膜,要贴紧地面以阻挡冷空气进入温室 。
4、做好温室南侧下部的保温
温室南侧下部是外界冷空气容易进来的部位,在温室内南侧下部贴地面处安装一道1米高的农膜;夜间在棚外南侧贴地面覆盖一道1米高的旧草帘或保温被,能起到一定的保温防寒作用 。
5、选择适宜的农膜和保温材料
农膜选用厚度在0.1毫米以上,具有流滴消雾功能的EVA膜,有条件的棚室可以选用PO或POP及PEP功能膜,喜温性作物扣膜时要留上、下两道风口 , 即三幅棚膜的覆盖方式,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种植茄子的棚室和有机食品生产的棚室都不应选用聚氯乙烯(PVC)棚膜 。保温被厚度要在2厘米以上,并有防水功能;草苫要求厚实、分布均匀 , 每平方米重量要求达到3.5公斤左右 。若保温材料达不到以上标准的棚室要在11月下旬覆盖双层材料来保证保温效果 。
6、应用反光膜提高光照
在温室后屋面或走道南侧悬挂1.5米宽的反光膜,以增加室内光照,促进作物生长 。若将反光膜悬挂在后墙 , 虽然有增加光照的作用,但影响后墙蓄热功能 , 也会降低夜间的室内温度 。
7、在极端寒冷天气采取应急措施
在冬季遇极端寒冷天气,采用安装浴霸或空气加热线、棚内多层覆盖(棚内夜间设置二层农膜或无纺布)、电热暖风炉等临时应急措施来提高地温和室温,确保作物不受冻害,应提前购置设备,并及早安装好以备急需 。
8、推广秸秆反应堆提高地温
定植前,在栽培畦的下面挖宽60-70厘米、深25-30厘米的沟,内填玉米等作物秸秆,每亩用量2500-3000公斤,并在秸秆上撒上专用微生物菌 , 每亩用量8公斤,以加速秸秆的腐熟 , 秸秆上面覆盖20-30厘米厚的耕层土,浇透水,10天后定植蔬菜作物,秸秆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分解 , 可提高耕层土壤温度2℃以上;还可以增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透气性和持水能力 。
立冬节气的养身之道
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枣庄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
多吃主食,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 。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
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 。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 。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 。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
滋补原则
从立冬开始 。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 。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 , 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 , 心主苦 。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 。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
中医古训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 , 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 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 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 , 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 , 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 , 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 , 耋耄重延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
2021立冬节气有哪些天气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