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村背靠双峰山,面临九龙港,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是当地人谋生的基础。“祖辈人上山砍竹子做竹编,用做农具、家具,我也跟着学,就一直没有丢弃。”史纪宽说,这些年农闲时,一直在坚持做,卖些零钱,补贴家用。像装稻谷、大米等的箩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篮,装鸡蛋、食品的圆篮子,筛米的米筛、簸箕等,只要人们需要,他几乎都能做出来。
从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到现在几近失传的承载手艺与乡愁的老物件,竹编工具成为现代生活的“稀罕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械化制作竹产品逐渐替代传统的手工业,凭手艺吃饭的老篾匠更是少之又少。史纪宽说,以前不论是务农还是打渔,老百姓家里都离不开竹子,会点竹编手艺也是必备的生存技能。慢慢地人们很少用竹制品了,不过这几年,喜欢用竹篮竹筐的人又多了起来,他每天都忙着编制。
做竹编工艺依靠的不仅是一双巧手,更是有耐得住寂寞的韧性与毅力。从竹片到成品,熟练地运用各种刀具和竹夹反复切、磨、弯、嵌,要经过至少十几道工序。史纪宽住在黄埠村三戒堂 ,这里古朴典雅,老人坐在板凳上,慢慢地穿插编织、上下压挑,让粗糙的竹子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具。
近年来,黄埠古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古村旅游。在晓塘乡和黄埠村的谋划支持下,三戒堂里建了传统竹编工作室,里面摆了不少史纪宽老人的竹制作品。老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体验竹编,传承竹编技艺。
【 史纪宽|史纪宽:竹编老艺人的匠心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