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其发扬的陆王心学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晚年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其思想精髓,有着巨大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知行合一”实则也为阳明先生首创,那么,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总体性理解
“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中学说可以说较为笼统的概括了阳明的心学成就,“知行合一”是考察阳明道德哲学的关键所在 。他是在提出“心即是理”的前提之下,继承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理念,最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
我们对其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以及常识意义,而是要从哲学层面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要以阳明思想中的善恶动机作为理论出发点去解构阳明的知行观 。
二、真知必能行
古人有二十四孝,在现在看来可能是愚孝,但是可见这种孝的美德,孝的观念深深的刻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 。但是,在古代,也有不孝的例子,有人问阳明,不孝子明知不孝为不孝,为何还要不孝?他们并未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回答是: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不行只是未知 。
在这里,阳明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他认为,我们仅有道德理论层面的知并非真知,我们所掌握的真知应该是包含着实践层面的真知,不把认识付诸于实践的认知绝非真知 。我们有善的真知是一定会和善的行为相联系的,也就是必须要进行道德实践 。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三、知行无分先后
很多人见到知行合一之后一定会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但是在阳明看来,知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动机与个体行为的结合,通过诚意的准则达到提高道德主体的目地 。
在阳明的理论中,道德主体也就是人是不会过度在意知行的关系,因为在谈知的时候,包含了实行的存在,而在谈论行的时候则包括了知的动机 。所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包含了阳明的高度智慧 。
总
知行合一的起点是人人都有良知,知行二者不相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对于我们今天道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将知行合一作为我们的道德准则有着合理性以及必要性 。
推荐阅读
- 《三叉戟》大喷子给郑光明喝的“老百姓的味道”的“高沫”指的是什么茶
- 妤字在名字里面的意思是
-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是什么含义今年会很冷吗
- 古代待字是指女孩什么,古代时,古人说,“吕”是接吻的意思?
- “向死而生”是什么意思在平时说话中,或者作品中该如何运用
- “老干妈”陶华碧坚决不上市、不融资、不借贷,是跟不上时代潮流还是明智之举你怎么看
- 两个数字的搞笑对话,如果异性朋友说:“你发个红包给我吧!数字多少代表你爱我的程度”,你会怎么做?
- 古人说的“待字闺中”是什么意思
- 净名精舍说的“因果也是空”,是什么意思
- 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却为何间接导致了李世民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