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书法史的地位是怎样的( 四 )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
简称《太妃侯造像记》 。景明四(503)年七月刻 。在古阳洞顶部 。正书 , 29行 , 前22行 , 行6字 , 字较大;后7行 , 行4字 , 字较小 。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简称《法生造像》 , 正书 , 11行 , 行13字 , 可见142字 , 书法上用笔圆润和谐 , 结势华丽流美 , 有钟繇之范 , 为同类北碑所罕见 。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 。古阳洞南壁 。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简称《杨大眼造像记》 , 楷书刻石 。无刻石年月 。但此造像既称为孝文皇帝元宠所凿 , 考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499) , 造像当在其后 。有云当在景明元年(500)至正始三年(506)间 。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 。为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 。《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 , 用笔方峻 , 结体中敛而外张 , 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 , 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 。康有为评此《记》云:“若少年偏将 , 气雄力健” , “为峻健丰伟之宗” 。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
简称《元燮造像》 , 正书 , 13行 , 行9字 , 可见95字 , 并有浅刻佛像二幅 。书法峻美 , 结体古雅 。正始(507)年二月刻 。古阳洞南壁 。
《齐郡王元祐造像记》
简称《元祐造像记》 。熙平二(517)年七月刻 。古阳洞南壁 。正书 , 14行 , 行16字 。末为年款2行9字 。古阳洞南壁的刻石完好 , 而北壁泐损较甚 。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简称《慈香造像记》 。袖龟三年(520)三月刻 , 在慈香窟 。正书 , 10行 , 行10字或11字不等 。
《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
简称《道匠造像》 。无年月 。正书 , 13行 , 行7字 。可见91字 , 书法方骏规整 。
《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简称《魏灵藏造像记》 , 正书 , 10行 , 行23字 。有额 , 正书3行9字 , 额中间竖题“释迦像” , 字略大于两侧 , 额左题“薛法绍” , 右题“魏灵藏” 。北魏造像习惯用别体字 , 此题记尤多 。虽刻造时间无明确记载 , 但书法风格酷似同窟的“杨大眼题记” , 或疑同出于一人之手 , 当属北魏刻石无疑 。原石身高75厘米、宽40厘米、额高15厘米、宽15.5厘米 , 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精品 , 也是龙门四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存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 。清乾隆年间钱塘著名学者黄易访拓后始公布于世 。
《广艺舟双揖》将此记列入“能品下” , 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 , 巨刃挥天 , 太刀砍阵.无不以险劲为主 。”
乾隆拓本第3行“腾空”之“腾”字“马”部可见 , “空”字未损 。共应215字 。有一裂纹 , 自左上第2行斜下至第1行第14字处 。中有四处当是空格无字 。光绪拓本“空”字已泐大半 。民国十年凿损百余字 。碑额已仅存“藏迦像薛法绍”大字矣 。
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 , 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 。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 , 有的角棱若刀 , 有的细锋引入 , 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 , 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 , 有时敛毫便止 , 有时放锋犀利 , 有时如《宝子》之上扬 。笔画或大或小 , 大者纵矛横戈 , 如虎奔龙吟 , 小者轻微一点 , 如蜻蜓掠水 , 皆能顺势合情 , 绝无率意轻发 。结体或取横势 , 或取纵势 , 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 , 怀隐瑰玉之神采 。整篇看来 , 严整肃穆 , 端庄隽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