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二 )


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2、韩国,申不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的变法并不彻底,它是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在变法的过程中,申不害不能结合韩国的国情进行从始至终的改革,他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君王的同意才可以实施,在某种情况下,申不害还会主动遵循韩国君主的意见 。所以韩国的变法只是昙花一现 。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
3、赵国北边是胡人,东面与燕国接壤 。西边是魏国,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 。
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赵国,所以赵武灵王时期,就效仿胡人的作战方式进行胡服骑射变法 。骑兵成为赵国的一大特色 。
中山国位于赵国境内,又与燕国和齐国相邻,中山国人本也是少数民族,后来在中原地区建国,成为国中之国,被赵、燕、齐灭了建,建了灭,几经沉浮,历久不衰是一个打不败的“小强” 。赵国内有中山这个隐患,外有胡人的胡作非为,因此,赵国局势不稳,这是他不能强大的原因 。
  • 齐王懦弱,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
齐国位于东夷,是战国时代最富庶的都城,战国末年,齐国君主只顾眼前利益,在其他国家实行合纵对付秦国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从不参与灭秦战争,妄想着秦国能够放弃攻打齐国 。君主不能洞察天下局势,看不透秦国的野心,最终国破城亡成为阶下之囚 。
东方六国虽然多次联合,对秦发动战争,但都因为“分赃不均”而失败,但秦国正好相反,秦国君主自秦孝公开始就坚定了统一天下的决心 。虽然是孤军奋战,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 商鞅变法,秦国成长为西方强国 。
战国时期,六国卑秦,不与秦国结果,秦孝公继位以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下定决心要强大秦国,在各国寻找能人异士,公元前359年,商鞅来到秦国和秦孝公一拍即合 。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 。
在秦国颁布《垦草令》,拉开秦国全面变法的序幕 。
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垦草令》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农业的生产,遏制商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地位,同时削弱贵族权利,让贵族和普通百姓一起参与农业的劳动 。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军功封爵,法律实行连坐 。
商鞅变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为两部分 。
第一次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法律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秦国从此以农业生产为主 。
第二次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还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县为地方的行政单位,组族长退出舞台,有村里正管理县人员 。
统一度量衡,因为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 。
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规定一家有两个儿子的到年龄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收税费 。还规定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摆脱了六国卑秦的历史耻辱 。
  • 秦国善于学习接纳中原文化 。历代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 。

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在这一点上秦国的态度和楚国的截然相反,秦国人不故步自封,善于接纳中原文化,摆脱了身上野蛮的标志,逐渐向东方六国靠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