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顺利“封盖”

2021 年 6 月 9 日,随着 4# 屋面的混凝土浇捣完成,由一建集团承建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顺利完成结构封顶。
1 项目概况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是合肥市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中的重点标志性建设项目,是合肥市打造 "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展览教育的重要机构,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石莲南路与彩虹路交叉口西侧。项目总建筑面积 5 万㎡,地下 2 万㎡,地上 3 万㎡。建筑总高度 36.5m,地上 4 层,地下 1 层。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钢结构)。设计理念以 " 人 - 科技 - 自然 " 为主题,其逐层穿插的阶梯状造型,给人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向上力量,被誉为 " 智慧盒子 "。是由合肥市市长亲自参与选定设计方案,并写入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合肥新的网红打卡地。
混凝土|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顺利“封盖”

项目地理位置
2 攻坚克难
项目自 2020 年 4 月 23 日正式开工以来,项目管理团队精心策划、合理组织,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前提下于 2021 年 6 月 9 日如期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节点进度目标。项目建设期间,项目部成功克服了结构形式复杂、超限构件多,新冠疫情、连续暴雨、地方环保政策导致土方外运受阻等难题。在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依然严格按照 " 鲁班奖 "、" 黄山杯 "、" 省标化工地 " 的创优标准严控质量、重视安全。充分展示了上海建工一建集团 " 科学、合作、进取 " 的企业精神以及 " 求真务实、顽强拼搏 " 的企业作风。
混凝土|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顺利“封盖”

2.1 合理优化方案,为项目创收增效
(1)土方平衡方案
本项目土方总开挖量约为 11 万 m3,总回填量为 2.6 万 m3。项目基础形式为上翻梁形梁板式筏形基础,基础内需进行土方回填。项目部通过合理划分施工分块、土方开挖顺序及房心回填路线来减少土方外运量。基坑由南向北总体划分为 A、B、C 三个分块,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顺序为 A → B → C,从开挖、基础筏板施工到房心土方回填形成流水作业,共平衡土方量为 2.8 万 m3。
土方开挖分块图
混凝土|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项目顺利“封盖”

土方平衡图
(2)采用膨胀加强带替代常规温度后浇带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温度后浇带长约 911m,顶板温度后浇带长约 826m。温度后浇带的封闭条件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60 天。项目部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膨胀混凝土,控制混凝土的膨胀率,在原位上将带宽为 800mm 温度后浇带改为带宽 2000mm 的膨胀加强带。采用间歇式膨胀加强带的方式替代常规温度后浇带可以实现浇筑的连续性,达到地下室结构无缝、少缝施工的效果。可以提前封闭地下室,地下室的砌体、机电管线可以提前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
由于本项目位于王咀湖边,受湖水影响,土方开挖后,局部出现淤泥质土层,
为保障项目安全,项目部及时调整方案,将淤泥质土层全部挖出,并用低标号混凝土换填,局部区域更是将基槽挖至能够达到设计承载力的高度,增加垫层厚度,有效提高项目地基承载力,确保这个 " 盒子 " 立的稳。为确保市重点民生工程的按期交付使用,确保工期节点,项目提出了地下底板及顶板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方案,该方案在通过专家论证后得以实施,缩短了地下室封闭时间,且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是本项目的一大技术亮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