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加密即时通讯领域激战正酣

为什么以前人们发电报都惜字如金?

电报,加密即时通讯领域激战正酣


电报这种东西 , 八零后可能是最后一批见过它的了 。对于九零后、零零后而言 , 电报那都是电影、电视剧里面的东西……记得小时候去我父亲单位玩 , 经常会看到一个小信封、里面装着一张纸 , 纸上一般写着一两行字 , 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连串数字 。电报虽然也是点对点的即时通信手段 , 但跟电话直接通话不同 , 它发出的只是节奏不同的无线电脉冲信号 , 不同的脉冲信号代表不同的字符 。
【电报,加密即时通讯领域激战正酣】西方一般直接拍发字母 , 滴答、滴答答、滴滴答答……不同的脉冲信号代表不同的字母 。但咱们中国的电报却有所不同 , 因为汉字实在太多 , 无法一一对应 , 也根本没有谁能记得住上万个脉冲信号!所以 , 咱们聪明的中国人从《康熙字典》使用的“四角查字法”中找到了灵感 , 用一组数字来代表一个汉字 。发电报时只要发出数字的脉冲信号即可 , 之后再根据不同的数字组合来“还原”汉字 。
数字就那么几个 , 比西方的二十六个字母还要少很多!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 那就是必须“译电” , 不仅加密电报需要译电 , 普通电报也同样需要“译电”——把数字组合“还原”成汉字 , 无形中也等于是增加了人工成本 。而且 , 彼时并不是哪里都有收报机 , 除了特殊行业之外 , 一般只有邮电局才有 。所以 , 那会儿拍电报都得去邮电局 , 拍到对方所在的邮电局 , 然后再由邮电局的邮递员将电报送到对方手里 , 这无形中等于是又增加了人工成本 。
所以 , 电报并不能实现直接联系 , 是存在时间延迟的 。但对于彼时只有单位有电话、打个长途都必须要预约排队的人们而言 , 电报已经是最快的通讯手段了 。人工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费用的增加 , 所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 , 拍电报一个字大约需要三分钱 。什么概念呢?彼时刚工作的小年轻一个月工资才十几块钱!像本人的老家 , 我爹妈他们小时候一个烧饼才卖三分钱……换句话说 , 你拍七个字的电报 , 基本上一个礼拜的早饭就没了!小年轻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够拍一小段六百字的高考作文而已 。
这就是当年人们拍电报时惜字如金的原因所在 , 说白了就是因为穷 , 不是吗?要知道 , 彼时工人中工资等级最高的八级工 , 月工资也不过才一百多一点而已!而且 , 八级工已经属于“凤毛麟角”型的了 , 绝大多数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 , 五六十块钱就已经能算“大工资”了 。所以 , 那会儿的人们不是有急事 , 连电报都舍不得发 。当然 ,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就是哦很呆初 , 国人的收入水平相对高一些了 , 发电报的人相对六七十年代也多了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