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理财网,新时代新气息保险理财新生活( 二 )


双十一刚刚过去,除了销售额再创新高,听说今年还推出了不少新的玩法 。
中国是一个魔幻的国度,很多人为淘宝凑单拿优惠费尽了心思,可是在大额理财这件事上却大大咧咧,没考虑清楚就随便乱投,最终花钱买了教训 。
今天深蓝君和大家谈两起胡乱理财引发的惨案,看看从中能吸取什么教训 。具体内容如下:
不正确的理财,很可能会破产
银行理财,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提防银行销售误导的几个技巧
一、案例回顾:胡乱理财维权难
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相信不少人都被推销过理财产品 。如果你去存定期,业务员告诉你有一款新产品收益比定期高,你会不会考虑?
深蓝君知道,很多人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连产品都没看过就签名了 。回到家后,理财合同往抽屉里一丢就没再管过……
下面这两个案例,希望大家认真看看:
案件 1:为退 500 万理财,他站上了天台
2016 年,A 先生去银行存款 500 万元,在自称银行员工的保险业务员和银行行长的忽悠下投保了一份 100 岁后才能取回本金的保单 。
发现被骗后,A 先生与银行多番交涉无果,迫于无奈站上天台以命维权,才得以拿回本金和利息 。
这是银保监会公布的真实案例,最终该银行被责令停止代理保险业务 1 年、罚款 30 万,保险公司罚款 60 万,相关负责人罚款 3-5 万 。
案件 2:840 万存款变保单,到底为何?
2 年前,B 女士听信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花 840 万买入“利率高于定存,5 年后还本付息”的理财产品 。
本以为自己做了一笔聪明的投资,没想到在续费时却被告知这是一份保险,而且本金需要 108 岁才能取回 。
得知这个消息后,B 女士立即联系当时销售产品的业务员,没想到号码已经停机,人也从银行离职了 。而新来的银行经理和保险公司却互相推诿,对这件事的处理一拖再拖 。
幸好在媒体的介入和报道下,保险公司迫于舆论压力,才最终同意了退款 。
以上两起都是典型的“存款变保单”案例,这也一直是银行投诉的重灾区 。
平心而论,这些案例 并不能说明银行就是不靠谱的,其他渠道也同样存在销售误导的情况(点击了解),但由于银行保险涉及的金额一般会非常大,所以才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二、银行买保险,需注意什么?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银行的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
除了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银行作为一个 综合金融平台,还会代理销售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产品 。
可是术业有专攻,银行毕竟不是专门卖保险的,有时候难免会有不够专业的地方 。甚至个别业务员在利益和任务压力的驱使下,很可能就会做出误导客户的行为 。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呢?在这里,深蓝君提几点建议:
1、理财不能只看收益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银行就是安全靠谱的代名词 。就算有急事把定期存款取出来,顶多就损失一点利息,本金是完全不会亏损的 。
可是现在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如果你不想碰壁,一定要提前了解以下 3 个概念:
收益性:理财产品赚不赚钱?能赚多少钱?
安全性:你的钱是否安全?有没有可能亏损?
流动性:理财期限是多久?急用钱能不能取出来?
在《我有 20 万存款,应该如何理财?》中,深蓝君已经详细分析过,这 三者是不可兼得的 。以理财保险为例,虽然安全性非常高,但是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必须要牺牲流动性 。
很多业务员会把理财保险与银行定存做简单的对比,过分地强调收益性,而很少提及产品的流动性 。当消费者需要提前把钱拿出来时,才发现会产生损失,这就难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

推荐阅读